我自認為算是個不錯的提案者,在這兩年內替團隊談成了不少案子。同時間,我也很擅長撰寫教學性質的文章,幫助別人理解數位行銷的種種概念,也收到許多正面的回饋。

理論上,我有拆解知識的能力,也有吸引人的提案技巧,這兩者相加,應該能讓我在教學上相當順利吧?

但事實卻不然,我在教學時的挫折感相當之大,儘管很熱愛分享,但教學卻對我造成很大的自我消耗。

直到接觸王永福福哥《教學的技術》,我才發現:原來教學跟提案是相當不同的技巧,儘管有共同的部分,但在細節的操作卻大大不同!


提案與教學差在哪裡?

以我的提案跟教學來說,提案目標是「讓客戶願意採用 SEO 服務」,而教學目標則是「教會學員 SEO 是什麼」。

這兩個看似接近,但其實卻完完全全不一樣:簡報的所需時間不一樣,聽眾的需求不一樣,我兩個簡報的內容也完全不一樣。

提案時,我需要讓客戶理解 SEO 是什麼,以及 SEO 可以帶來什麼效益,並且說服客戶我們團隊能替他做到這件事情。

在這個時候,我其實不用花太多力氣去客戶介紹 SEO 最枯燥的部分(像是索引原理、排名要素)。因為客戶不需要懂這些,多數時候客戶也不想懂;他們只想確定這個是有用的,然後服務商是專業可靠的,結案。


教學現場:知識硬、參與低、時間長

因此,我提案的時間可以壓得很短,目前我提案約莫 20 分鐘內就能講完主簡報,剩下的時間會是跟客戶洽談、對焦需求,來調整專案規格。

但教學現場可不一樣,想教好一個完整的知識,我的《SEO 幼幼班》時間拉到了 2.5 個小時,並有著超過 200 張投影片。

在過程中,我很容易失去學員的注意力(SEO 真的有點枯燥);為此,我努力把知識拆解得更細、更原則性,盡量找有趣的例子跟個案——但我每次上完課,心理都還是相當沮喪,很不開心。


儘管我課後評分的 NPS 都有 55~75 分左右,不算差,但也不能說是多好。

最讓我難受的是,我覺得我與現場的學員並沒有「好好連線」,學員的參與度並不高,講的十分辛苦。每次課程結束,都覺得自己講了好多,但不知道學員能吸收多少,一切好像都是徒勞無功。

看到那些 NPS 逼近 100 的神級講師,如王永福福哥、謝文憲憲哥,我總是覺得不可思議,這真的是人類能做到的嗎?我到底是缺了哪一塊?是知識?還是熱情?還是什麼?

這個問題折騰了我好多年,但接觸《教學的技術》後,我悟了,原來我最缺的就是現場操課的技術跟教學的 know-how。


教學簡報有什麼不同?

在這裡我借用福哥《教學的技術》中舉的例子。

我們知道投影片設計分為滿版圖、半圖半文、大字流,想請問你:哪一種投影片設計會有最好的教學成效?

1
2
3
4
5

答案是:「對學員學習有幫助的那類型的投影片。」

Hold on,你先別打我,這裡我想進一步詢問你的是:在做投影片的時候,你剛剛腦子裡是想這樣做比較漂亮,又或者,你在思考「學員能透過這段的簡報內容學習什麼呢」?

我承認,我就是那個滿腦子想把投影片做漂亮的講師;投影片做漂亮當然是好事,也會對學員吸收有正面幫助。

但是,能真正幫助學員的,不是投影片的設計,而是每一個課程的橋段設計。好比說,你這個橋段是應該讓學員分組討論嗎?還是需要學員來實際演練,增加肌肉記憶?

能讓學員真正理解知識、帶走知識,靠的是實作跟演練,而不是投影片。


除了講述法,能不能有別的教學法?

由講師分享,學員聆聽,這種教與學的模式,我們都很熟悉。但這樣的效果好不好呢?回顧我們的學習經驗,好像並不是特別出色,某些課程讓學生自己回去讀書,似乎效果還比較好?

實際上這種想法也不無道理,根據學習金字塔理論,聽講的學習兩周會只會記得 5%,而閱讀則會到 10%。

5% < 10%,沒毛病。

然而,作為老師,別人花錢、花時間請我們站在台上,追求的肯定不是只有 10%,大家都希望更多、更好的學習成效。

而要做到這件事情,我們要把學習的主動權,還給學生——也就是要往學習金字塔的更上層大步邁進。

圖片取自網路

老師說得越少,學生學得越好?

福哥很常強調一個觀念,就是「老師說得越少,學生學得越好」。

初看這句話,某些老師或許會覺得很荒謬,天底下哪有這麼好的事情?能用更少的力氣,換來更好的成效?

實際上,的確沒有這麼好的事情!(很遺憾)

因為「老師說得越少」,不代表「老師教得少」,更不代表老師會變輕鬆。這只是說明老師不要用「單純講述(說)」的教學法;取而代之的,老師要花更多力氣設計互動、小組討論、實際演練,把舞台給學員,讓學員建構自己的知識。

我們的學習,其實都是自己教會自己的,只有學生讓自己懂了,才是真的學會了。

把舞台還給學員,讓學員建構自己的知識


以找路為例,老師告訴你要從 A 幹道再換到 C 小路後,就可以抵達目的地;但別人光是這樣說,你可能半信半疑,因為這還不是你的東西。

當你今天真的實際走了一遍,發現 A 幹道再換道 C 小路的確很快,可以避開 B 小路的壅塞,的確是一條好路線,此時你才會真正的理解、體驗、得到這樣的知識。


一個好的老師,應該是設計這樣的舞台跟學習路徑,讓學員可以深刻的體驗知識、理解知識,而非像是念說明書一樣,希望學員可以透過單方面的刺激就能理解知識。

而福哥課程操作的種種教學技巧,像是實際演練、排排看、問答法,都是把舞台還給學生的技巧,讓學生成為學習的主角,而不是老師。


職業選手,就是把每一個奈米細節都做到位的人

這次我參加福哥《教學的技術》線下工作坊,可以說是零距離的感受到職業選手在操課時,奈米等級的精細程度。

不管是開場、分組技巧、團隊動力操作、教具準備、下課安排,每一件事都被切成了極其仔細的檢核點。

如果以小組討論來說,這個討論五分鐘、報告一分鐘的教學橋段,講師要盯梢的細節至少就有:

    1. 討論題目以大字流打在投影片上(不然學生狀況外)
    2. 討論題目盡量維持一個(不然討論會發散)
    3. 現場要準備大張海報紙、粗麥克筆(不然分享時會很不清楚)
    4. 要跟學員說明大張海報紙的使用方式(不然大家會寫錯)
    5. 要跟學員說明字要寫大一點(不然大家大家會寫小)
    6. 確認回答題目該撰寫的格式(不然討論會跑偏)
    7. 討論的時間不可過長,要增加緊張感(不然大家會放空)
    8. 討論時要撥放略為急促的音樂(嵌在投影片中才夠流暢)
    9. 要下台去巡場確認大家討論狀況(不然討論跑偏)
    10. 提醒要有兩人上台,一人負責拿海報(不然分享者說明時會卡卡的)
    11. 上台要請主講學員自我介紹(讓學員能被大家認識)
    12. 控制學員要發表的位置(不然其他學員可能看不到)
    13. 學員發表時老師要計時,掌控課程時間(不然課程時間會拖到)
    14. 講完後要用三明治回饋法提供回饋(這樣才能達成有效的回饋)
    15. 學員完成後要提供分數,操作小組競賽(操作團隊動力)

OK,我大致寫完了,實際上福哥操作的細節還不只這樣,但你可知道上述這十五件事情,會在約莫 10 分鐘內發生嗎?

只要上述幾件事情沒做到,學生就會有種「莫名卡卡的」感覺,而這種卡卡,就會直接影響到課程的流暢、學員的參與度、以及教學的成效!

我說的「奈米級細節」,就是這麼奈米。在看書時,我一度覺得:我的老天,有必要這樣嗎?我說真的,這真的有必要這樣計較嗎?太龜毛了吧?這樣有差嗎?


然而在教學現場,這些計較非常有必要,而且成效相當明顯。

在實際演練的現場,你能非常明顯感受到,只要多補上那幾個小動作,學員就會在你設計的軌道上順利奔馳,操課的流暢度出來了,互動出來了,學員能更專心練習了。

相對的,你漏掉動作越多,學員「出軌的幅度」,就會越大,老師也會漸漸感受到事情不再規畫內與現場降溫的窘境。

這,就是教學的技術,一個可以被拆解、可以被學習的 know-how——而這正是《教學的技術》線上課程最主要的討論範疇。


課程中的福哥:用生命影響生命,身教大於言教

在一整天的課程中,大家都非常深刻的體會到了福哥的「身教」,因為福哥不只教我們如何教學,實際上也是親身演繹「自己是怎麼教學的」、「教學態度又是什麼」。

從課程討論音樂、一秒不差的完美現場演練、精準控制上下課時間、維持熱情到課程最後一刻,都是福哥現場讓我們感受到的身教。

一個好老師應該用什麼樣的態度面對教學現場,我覺得福哥展示的相當立體而完整,我想「用生命影響生命」,就是這樣的體驗。


現在這份教學寶典,也能為你所用

看到這裡,或許你也很想參加這個實體工作坊,但壞消息是,這個工作坊已經封課了,你大概不太有機會能上到這堂實體課程。

不過也有個好消息,透過福哥的線上課程,你依然可以學習這些教學的技術。

與書本知識或者一版線上課程不同的是,福哥為了《教學的技術》線上課程,特地安排了拍攝的實體工作坊,並在過程中錄製現場教學的 NG 範例跟正確範例。

線上教學影片中的現場工作坊示範

同時,這堂課也並非是實體工作坊的現場側拍這麼單純,當從實體工作坊取完鏡頭後,影片又會轉回攝影棚,讓講師能清晰地跟學員教授知識點跟細節。

總結來說,這是我看過台灣最高規格的線上課程之一,也是我個人覺得學習成效最好的線上課程之一。

如果你也苦於教學成效無法突破,又或者希望自己能放大自己教學的影響力,這堂《教學的技術》線上課程,非常值得你參考,我誠摯推薦。

《王永福教學的技術:翻轉課堂的職業講師祕訣》課程連結

2020.10.22
法蘭克

謝謝福哥、謝謝第四組的夥伴、謝謝牛奶姊跟工作人員

留下一個答复

請輸入你的評論!
請在這裡輸入你的名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