邏輯表達力:如何透過邏輯表達力增加溝通效率?

最近我去參加了澄意文創 51 期《邏輯表達力》,收穫頗豐。

本篇開頭我就先破題一下吧:

我上過十堂以上的簡報溝通課程,這堂《邏輯表達力》顯得特別不同——因為它是少數討論聽眾底層心理需求,還有透過邏輯架構、講者語氣,來達成目標的溝通技巧,相當有意思。


正文開始

首先,我去年參加了澄意文創的《聲音表達基礎班》,這是我非常推薦的一堂課,關於詳細的心得,歡迎參閱《聲音表達課,到底學的是什麼?「聲音表達基礎班」課程心得》一文 。

如果我們解析口語溝通的組成,會發現以下方程式。

口語溝通=「聲音」+「內容」+「肢體語言」

前面提到的《聲音表達基礎班》就著墨在聲音還有一些肢體語言上。那麼內容部分呢?就是這一堂《邏輯表達力》的重頭戲了。

在之前我只聽過周震宇老師分享聲音技巧,以及聲音背後的心態建立,但很少聽過周老師討論「內容」這件事,而我也相當好奇周老師會如何呈現內容邏輯這件事,因此就報名了這堂課了。


溝通的「前提」是什麼?

如同知名導演 Kurt 說的:

客戶是在你對面,不是在對立面。

面對困難跟刺激,我們的反射往往是「打或逃反應(Fight-or-flight response)」,自認為聰明的人,更是會想用邏輯輾壓對方。

但是我們的溝通目標是打贏「對手」嗎?還是打贏「比賽」呢?有時候我們以為辯贏了,但實際上每個人都是輸家。因此,周老師在課程一開始,就是提醒我們要把對方「拉」到自己的陣線來,而不是「推」走對方。

溝通畢竟不是辯論,因為我們的目的是達成溝通的目標、讓事情進行下去,而非「贏」過對方。然而,我們在溝通情境中是希望「駁倒對方」,還是真的與對方連線,並用恰當的方式與對方說話呢?

讓我們回到本段的小標上——溝通的前提是什麼呢?

我的答案是:讓對方變成一個「可以溝通的人」,這看似廢話,但很重要。如果不明白這點,連麥肯錫天衣無縫的邏輯都不能說服對方,因為對方根本沒打算被說服。


《邏輯表達力》課程,是少數討論聽眾底層心理需求,還有透過邏輯架構、講者語氣,來達成目標的溝通技巧,相當有意思。

先談人性,再談理性

所以,要如何讓對方變成一個「可以溝通的人」呢?

這題的答案是,先把對方當作一個「人」,再來談溝通。(冷靜,先別打我)

為什麼會這麼說呢?回到前面說的「打或逃反應」,不只我們會有,別人也會有這樣的焦慮,當滿足對方最基礎的心理需求、化解焦慮後,才能讓對方也能心平氣和地坐上談判桌,開始言語的交流。

此時,周老師在課程說了《邏輯表達力》的金句:

先有安全感,再來談專業。

在《邏輯表達力》中,周老師提醒了我們人類的三種心理需求,當滿足這三種需求,對方才能有足夠的心理安全感。(至於詳細的課程內容,我就留給去上課的朋友去體會了。)

不過我想要說的是:這一塊的思考,是我認為《邏輯表達力》有別於市面上其他簡報溝通課程的獨門料理,非常你值得細細品味。


溝通有架構,臨場反應才能有邏輯

當然,既然本堂課叫做《邏輯表達力》,關於「邏輯」的討論自然不可少。

課程中提供了諸多的思考架構(我甚至私心覺得稍微多了一點),如:4E 法則、THINK 法則、PR 法則…etc,幫助我們更有架構的表達對一件事的看法。

坦白說,剛開始我是有點排斥的,因為我個人不太喜歡這類型的溝通框架(通常都是幾個英文字母組成),我也自認邏輯還不錯,大部分的東西憑直覺都能拼出七成八成,不需要硬套這些 Framework。

然而我發現自己錯了,因為講話跟寫作不一樣,我擅長寫作、做簡報,但不論是寫作或是簡報,都有足夠的思考時間讓我慢慢調整,所以我能交付出一個我滿意的邏輯脈絡。

但如果是現場,我們只有很少的時間能做出反應、對方也只有很少的時間可以聆聽,如果我們說出來的話邏輯不夠乾淨、分層不夠清晰、語氣不夠堅定,就會影響對方對我們的話語觀感。

《邏輯表達力》課程中安排了幾次現場的小短講,我就多次感受到:如果打筆戰,我可能可以吵得更精采,但用嘴說出來,就是弱掉了很多,我才意識到修練的長路漫漫、還有言語架構的重要性。

此時,我們如果有一套能按表操課的溝通架構,確實會省下不少心力,而這就是本次課程中那些溝通架構存在的價值。

《邏輯表達力》課程,是少數討論聽眾底層心理需求,還有透過邏輯架構、講者語氣,來達成目標的溝通技巧,相當有意思。


番外篇:我自己對「口語邏輯表達」的理解

看到這裡的朋友,我想送你一個禮物——也就是我對「口語邏輯表達」的全新體悟。不過我得先打個預防針,因為這個部分我自己思考、體悟出來的,課程中並沒有特別講授這樣的觀念,並非周老師的觀點

我自認為自己是個看重邏輯的人,這從我的人格分析就能窺見一班。(DISC 人格分析是 DC 型、九型人格為第五型思考型)

以前我認為:「邏輯就是縝密的推導,天衣無縫、環環相扣。」

不過這次在《邏輯表達力》中,我有了不同的發現——

原來很多聽起來有邏輯的演講,只需要「感覺很有邏輯」。


口語溝通邏輯 VS 文字溝通邏輯

為何這樣說?課程中有播放許多個精彩的短講,當下聽起來都很有邏輯,讓人折服、情緒澎湃;然而真的拆分到細節去觀察,會發現很難稱的是上「足夠嚴謹」,更多的是「符合情理與人性」。

我自己的想法是:以聽覺這個媒介來說,我們較難像是文字資訊一樣,去刁難對方的邏輯;當然,邏輯還是要有、濫情依然是不可取的,但我們對於邏輯門檻不會像是文字資訊這麼高標。

相對的,「我覺得你有沒有邏輯就很重要了,當講話有邏輯、句子乾淨、語氣堅定,就能創造出有邏輯的「氣勢」,還有對於內容的「信任感」。

《邏輯表達力》:我們不見得是用大腦感受邏輯,更有可能是用心去感受邏輯。
我們不見得是用大腦感受邏輯,更有可能是用心去感受邏輯。

面對面溝通,全身綜合表現更是關鍵

在課程中我多次體驗到:同樣的內容,同一種架構,只要你語氣軟爛一點、不必要的贅字跟語助詞多一點、肢體語言奇怪(全身綜合表現),聽眾就容易覺得你不靠譜、難以信任。

而對方的回饋可能是「你邏輯好像不太好耶?」,或是「說話聽不太懂」,但他們不會明確點出是因為上面那些問題。

得到了這樣的啟發後,我對於課程內容的體會就大為不同了。(可惜我是到了課程中後段才想到了這點,真是不夠有慧根)

如果你有機會去上這堂《邏輯表達力》,看完上面這段文字後,我私心認為你將能以全新的視角去看待《邏輯表達力》的內容,並挖到更多溝通的技巧。


我怎麼看待這種「技巧」?

不過,或許有人會覺得我這樣的觀點好像有點油嘴滑舌?或是靠一些小技巧蒙混過去?

但我個人覺得這就是現實,因為人類的大腦並不是多麼靠譜的東西,許多基因的限制、生理的慣性,就能讓我們被騙的團團轉。

像是這個很有名的錯視圖,我們從小被騙到大,我們都知道這三條線一樣長,但再一次看到的時候,我們也只能用盡全力告訴大腦:「別被騙了」。

某些溝通技巧也一樣,技巧是中性的,就看人們是存著善念還是惡意使用。某些講話沒有嚴格邏輯,但領袖魅力很高的人,我想大家腦中都能馬上跳出幾位人選。

就像是法律沒辦法只保護好人一樣,我們也同樣無法保證某些技巧只為好人所有。

我們唯一能做的,就是善用技巧、了解別人的伎倆,做一個強大而善良的好人。

不要騙人、也別被騙了。

Frank Chiu

 

留下一個答复

請輸入你的評論!
請在這裡輸入你的名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