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很愛煎牛排,也很常煎牛排給親朋好友吃。目前花在牛排上、周邊費用的錢,應該也花超過 15 萬以上。
我覺得煎牛排真是一件非常簡單,非常適合一般人在家裡進行的料理方式。
這篇文章我會跟你分享,我是如何自學煎牛排、煎牛排的步驟、平底鍋怎麼煎牛排,以及統整網路上優秀的煎牛排教學資源。
文章目錄
自己煎牛排的好處
我認為牛排是最值得學的料理之一,非常適合在家煎,為什麼?
非常省錢
外面吃牛排真的很貴,像是吃 Just Grill,8oz的肋眼牛排要 2,600 元(226 公克),換算下來,平均每公斤要 11,504 元。
當然這樣算對於餐廳不公平,因為餐廳有場地、其他料理、服務人員、更優質的肉品跟烹調技術,我自己也非常喜歡吃 Just Grill,牛排跟自助餐我都超喜歡。
但是,我也想分享一下如果自己買肉的話,價格大概多少。
如果以美福牛肉來說:
Prime 肋眼,每公斤是 2,760 元。
日本 A5 和牛,每公斤是 6,500 元。
而且你要找到每公斤 2,000 元以下的選擇也非常多。
那麼現在你應該可以感受到每公斤 11,504 元有多昂貴了。
在家煎牛排,真的很省錢。高級牛排節日再去就好。
不需要很高深的設備與技術
我們需要去別人的餐廳吃飯,因為有些工具真的只有別人才有。好比窯烤雞,我們總不能真的在家弄一個窯出來,太累了。
但牛排只要你有一個合格的鑄鐵鍋(1,000 元),煎牛排就已經可以非常好吃了。我在牛排的設備上也投資過很多,我有買一般家用烤箱、舒肥機、800 度上火烤爐。
我的結論是:一般鑄鐵平底鍋就非常好吃了,來我家吃過的朋友也都這樣認為。
同時,煎牛排也真的不是什麼很深奧的東西,因此很多人都會煎,下面的內容就會教會你怎麼煎好牛排。
當然外面 2,500 元以上的牛排還是很厲害,但對於多數時候,自己煎牛排已經很好吃了,同時還能省下很多錢。
此外,就算你用舒肥的話,儘管舒肥牛排不會失敗,但你還是需要平底鍋上色。
延伸閱讀:《舒肥牛排做法:零經驗零技術也能做的舒肥牛排|舒肥入門》
事前準備|煎牛排教學
在開始煎牛排之前,我們需要準備以下東西。
耐熱的鍋子
- 鑄鐵鍋、不鏽鋼鍋,耐熱超過 230 度的鍋子
- 不能用不沾鍋:煎牛排非常不適合使用不沾鍋,因為溫度太高,鍋子會壞掉、會釋放有毒物質,而且牛排會很難吃。
- 推薦 Lodge 的鑄鐵鍋,超級耐操,而且很便宜。
- 鍋子寬度:建議 25~30cm 之間,22cm 很多牛排會放不下。
不建議有紋路的鍋子:有紋路的鍋子很酷,能煎出來有紋路的牛排,很有成就感;但根據我的經驗,這樣整體牛排上色會比較差,同時這種鍋子清潔超級麻煩,我不推薦新手採買。
牛排
牛排當然是主角,我建議新手可以準備這樣的牛排。
- 厚度:2.5~3cm
- 狀態:冷藏(已完全解凍)
- 部位:肋眼(沙朗)、嫩肩里肌(練習用)
- 等級:牛排等級越高當然越好吃,新手建議選擇中間即可(choice)
油
- 建議使用煙點高(240 度以上)的油。
- 不建議使用高品質的橄欖油,因為通常煙點都很低,煎牛排更不健康,而且會有油燒壞的異味。
- 推薦好市多的「CHOSEN FOODS 酪梨油」,煙點為 260 度。
料理溫度針
料理溫度針真是一定要買的,就算很多很有經驗的廚師,有時候也會需要看溫度針。
透過溫度針,料理就不需要憑感覺,而是可以科學化來控制成果,強練推薦新手一定要買溫度針。
有了溫度針後,你煎鴨胸、牛排、羊排,都可以掌控到最完美的溫度。
我是用 Lavatools Javelin PRO,你可以尋找類似的溫度針產品。
其他材料
耐熱的不鏽鋼夾子、廚房紙巾、手機計時碼表、好看的盤子、鹽巴。
好牛排的本質是什麼?
接下來我們就要了解具體的煎牛排步驟了,在這之前,我想先跟你討論好牛排的本質是什麼?
我的答案就是:外酥內嫩。
也就是說,我們希望牛排外層是有脆殼、褐色焦化層、有恰恰、有充分的梅納反應,這種焦香感是牛排非常重要的部分。
而牛排的內層,則不可以過熟,如果整塊牛排都是外層那種脆殼狀,那就是在吃焦碳了,所以內部要保持恰當的熟度,也就是我們常說的 3 分熟、5 分熟、7 分熟。
如果用溫度來說,我們希望牛排中心溫度是 52~58 度之間,然後外層是充分上色、有脆殼的。無論你用哪種方式,用烤的、用舒肥的、用碳烤的,我們都在追求這樣的結果。
如果你能達到這個外酥內嫩的「結果」,無論你用哪種方式,你都是成功的。
煎牛排的具體步驟
1. 將牛排完全解凍
我建議新手煎牛排,就是乖乖從冷藏開始煎。那些從冷凍開始煎的方法都太難了,新手就是從冷藏開始煎。
如果買的是冷凍牛排,那建議 1~1.5 天前把牛肉放到冷藏進行解凍。
2. 把鍋子燒熱
接下來我們要把鍋子燒熱,讓鍋子的溫度到達 200~250 度左右。
你可以用以下方式,判斷鍋子是否足夠熱:
- 你如果有紅外線溫度槍,可以量鍋子的溫度
- 鍋子是否有冒煙
- 水一滴下去是否馬上會蒸發
- 手在距離鍋面很接近後,很快就感覺到超燙
這個時候,也請記得把抽油煙機打開,開到最大,因為煎牛排的油煙非常多。
記得千萬不能用不沾鍋。
3. 使勁擦乾牛排
下一個步驟,就是要努力把牛排表面擦乾,要擦到非常非常乾,請不要省廚房紙巾。
我們前面提過牛排希望外酥內軟,外酥的關鍵就是梅納反應。梅納反應需要高溫,因此鍋的溫度要很高,油也要耐高溫。
而水分跟濕氣會嚴重影響梅納反應的發生,如果你拿把整塊牛排沾濕,我可以保證你煎出來的牛排會非常的糟糕。
當牛排表面越乾燥,就越容易快速煎出脆殼,這點極度關鍵,請你務必要把牛排表面擦的很乾很乾,讓紙巾上幾乎不會有小水滴,我的經驗是至少需要 3 張廚房紙巾。
不要省幾張紙巾,而遭踏了好幾百塊的牛排。
另一方面,我不建議新手下牛排前灑鹽,因為如果你太早灑鹽,牛排內部的水分會因為鹽分而滲透到表面,導致牛排表面「有一點濕濕的」。
這個有一點濕濕的,就會造成上色好跟上色不好之間的差異了。
4. 倒油、牛排下鍋
接下來就是倒油,我通常是用煙點高的酪梨油。油不用太多,薄薄一層就好了,多數牛排本身都會越煎越多油。
接著,馬上把「擦的超乾的牛排」下鍋,鍋子轉大火。
我建議你放牛排的時候,讓牛排靠著自己這面先碰到鍋面,然後再放下去,這樣油比較不會濺到我們。
也不要用丟的,這樣很容易把油濺出來。
5. 第一階段:煎到上色
我建議第一階段先把牛排煎到上色,也就是兩面都要很漂亮,看起來很有食慾的深褐色。
第一面可以先煎 60 秒,然後翻面。
此時可以先觀察一下這一面的顏色煎的怎麼樣,如果顏色很黯淡,離上色還差非常非常多,那可能代表溫度不夠高、或剛剛牛排表面太濕了,等等需要多煎一下。
接著第二面也 60 秒,我們可以翻回來看一下第二面的顏色,是不是也還 ok,有沒有跟第一面差太多。
當然,也不建議過度上色、煎到燒焦,因為太焦會顯苦。
注意:過程中要確保鍋子的溫度
牛排下鍋後,鍋子的溫度會降低,這也是為何不沾鍋不適合煎牛排的原因,因為鍋子的蓄熱能力很差。
當鍋子的溫度太低,牛排就很難上色。而鑄鐵鍋的蓄熱能力強,牛排放下去後溫度不會降低太多。
6. 第一次靜置:將牛排靜置
兩面煎到基本顏色後,我會建議先將牛排拿出來「休息一下」,也就是我們常聽到的「靜置」。
這次的休息時間我通常會抓 2~3 分鐘。過程中會把火關掉,避免鍋子內燒焦。
靜置過程有兩個大好處:
1/ 讓牛排中心溫度緩緩升高:我們剛剛煎牛排時,表面溫度很高很高,但溫度都在外側。透過靜置,這些溫度會慢慢「滲入」到中心。
靜置時讓牛排溫度升高會比較溫柔,如果直接一直用大火強煎,牛排的表層到中層就會比較柴。
2/ 讓肉汁回流:牛排休息一下後,肉汁會比較容易保存在裡面;所以為什麼牛排一煎完馬上切開來,很容易洩了一堆血水(肉汁、肌紅蛋白)。
透過休息可以降低肉汁洩出的量。
7. 觀察牛排狀況、熟度、溫度
此時牛排兩面應該都上色到 7~8 成了,如果有哪個部位比較沒上到色,在煎這一面的時候,可以稍微用夾子輕輕往下壓,讓那個部位跟鍋子有更多接觸。
更重要的是,此時我們的溫度針就派上用場了,將溫度針由側邊插入牛排中心,我們可以看看現在牛排的中心幾度。
一般經驗來說,這個時候牛排溫度應該是 20~30 度左右,也就是等等要讓牛排煎到 50 度。
8. 第二階段:把牛排煎熟
休息跟觀察結束,接著要重新開火,讓鍋子的溫度一樣到 200~250 度,這個時候可以改成中火或小火即可。
然後我們就要把牛排「煎熟」,也就是煎到 3 分熟、5 分熟、7 分熟。
我建議可以先煎到 3~5 分,不夠熟還可以補救,過熟就不能補救了,我們希望最終牛排可以到 52~55 度左右。
過程中,我們可以約莫 30 秒翻一次面,就這樣來回來回把牛排煎熟,我的經驗是每一面約莫 2 分鐘左右,總共 4 分鐘。
需要提醒的是,因為我們等一下還會將牛排靜置,此時溫度大概會上升 3~5 度,所以如果你希望最終溫度是 52 度,牛排煎到 47~49 度就得停手。
預留溫度是很重要的觀念,要保留好靜置後的溫度提升,因為牛排的熟度就是那幾度之間的變化。
下方為我自己使用的牛排熟度與中心溫度。
- 三分熟:52°C
- 五分熟:55°C
- 七分熟:58°C
9. 中場確認:分段確認溫度
在煎牛排中,最容易翻車的階段就是階段 8「第二階段:把牛排煎熟」,非常容易把牛排煎過熟。
透過分段的方式,能盡量避免這個慘劇。因此如果總共要煎 5 分鐘,建議你煎到 3 分鐘的時候就先把牛排移出鍋子,用溫度針看看溫度。
這邊我也分享一個小技巧,有時候我們真的很難確認到底熟度怎麼樣,我們可以把牛排的最外側,切一小片下來看熟度。
當切下來後,我們就能看到牛排切面的顏色跟熟度了,這個時候要觀察:顏色是否均勻?中間是否像是生肉的顏色?
透過中間階段的確認,我們能最大程度的避免牛排煎到過熟。反正在家煎牛排,自己方便最重要。
新手上路,謹慎是美德。
10. 最後靜置:觀察牛排溫度
牛排差不多完成了,這個時候需要最後的靜置。我會建議你就把溫度針插在上面,如果目標是 52 度,此時牛排的溫度應該要是 48 度左右。
如果溫度還沒到呢?那就回去煎,大概兩面各 10~15 秒就夠了。
如果溫度 ok,那就可以開始靜置,這次休息會建議到 5~10 分鐘左右。
在靜置的過程中,可以把溫度針插在牛排側邊,看著顯示的溫度慢慢變化。如果沒有靜置、直接切開,可能會有很多血水,同時中心溫度也未必到適合的溫度。
等待的過程中也可以先準備盤子跟菜刀,或收拾檯面。
11. 靜置完成,切牛排
恭喜你!你把牛排煎好了,接下來我們要切牛排。如果你很講究,可以逆著牛排的紋路來切。
但新手我覺得不用特別在意這個,按照牛排的形狀,切出你喜歡的大小就好了!
然後放到你的盤子上,好好秀一波吧。
12. 別忘了灑鹽巴
牛排上桌後,別忘了灑鹽巴,有沒有灑鹽的牛排真的差異太多了!
我認為最必要的牛排佐料,就是鹽巴,所以請務必準備好鹽巴。
建議可以灑玫瑰鹽、鹽之花。
結語
恭喜你完成了上述步驟,希望能讓你感受到煎牛排並不困難。
同時我也想跟你說,前 3~5 次沒煎好,這實在太正常了。
但請相信我,你一定會一次比一次好,只要分段煎、多確認一下溫度,牛排就不容易過熟,就很容易好吃!
希望你牛排之路一路順利,吃肉愉快!
平底鍋煎牛排步驟
1. 將牛排完全解凍
2. 把鍋子燒熱
3. 使勁擦乾牛排
4. 倒油、牛排下鍋
5. 第一階段:煎到上色
6. 第一次靜置:將牛排靜置
7. 觀察牛排狀況、熟度、溫度
8. 第二階段:把牛排煎熟
9. 中場確認:分段確認溫度
10. 最後靜置:觀察牛排溫度
11. 靜置完成,切牛排
12. 別忘了灑鹽巴
補充:一開始拿來擦血水的廚房紙巾,可以留著拿來清理煎完牛排的鍋子;因為裡面都是油,可以用廚房紙巾吸完後丟掉。
常見煎牛排討論
煎牛排要加奶油嗎?
煎牛排很常見就是加奶油,在煎牛排的中後階段,在鍋子中加入「無鹽奶油」,再奶油融化後,然後用湯匙淋在牛排上。這能讓牛排多一股奶油的香氣,非常好吃。
不過我覺得加上奶油後,奶油味道會很搶戲,所以我會覺得比較好的肉可以吃原味,之後再嘗試加奶油。
同時新手煎牛排已經很忙了,奶油不是必要步驟,因此我沒有列在上頭。
如果你之後想加奶油,你可以在步驟 8. 的後面加奶油,此時鍋子的溫度不能太高,大概要降到 170 度以下,避免奶油燒焦。
焦淋奶油的時候,記得兩面都要淋,而且這段過程中牛排溫度也會持續升高(奶油被加熱過了),請務必控制牛排溫度。
產品推薦:我推薦安佳的無鹽奶油。
怎麼抓牛排的熟度?
牛排 3~5 分熟應該是幾度呢?誠實說,每家的說法都不一樣!非常讓人困擾。而且尷尬的是,每個人 53 度牛排的顏色都差異很大。
這部分我建議看顏色,也就是你喜歡哪種牛排的顏色?然後去看看那個顏色的溫度是幾度,之後就去選擇這個溫度。
下方為我自己使用的牛排熟度與中心溫度。
- 三分熟:52°C
- 五分熟:55°C
- 七分熟:58°C
如果沒有溫度針怎麼辦?
溫度針不貴,畢竟一塊牛排可能也要 500~1500 元,我還是建議買個溫度針。但如果真的沒有,你可以嘗試用手壓牛排,或者透過夾子壓牛排,感受一下熟度。
如果非常軟,很有凹陷感(手掌攤開來,大拇指下方的肉感),那代表肉很生。
相對的,如果肉越緊繃、越沒有彈性,就代表越熟。
我會建議多煎幾次牛排後,感受一下生的彈性,熟的彈性,你對於牛排的熟度會更有感覺。
煎牛排中常見的配角
最常見會跟牛排一起煎的材料有:大蒜、迷迭香、黑胡椒、鹽巴。
我一一說明我對這些材料的想法。
- 大蒜:我真心不愛蒜,所以沒太多研究;但你可以去研究烤大蒜,很多牛排會搭配這個佐料。
- 新鮮迷迭香:如果你有新鮮迷迭香(一條的),可以在煎到中後段的時候加入,但迷迭香的味道真的很重,我沒有特別愛,你可以自己嘗試看看。
- 黑胡椒:有些影片會一開始就灑黑胡椒,但這樣很容易燒焦,我建議要加也是最後再加就好。
- 鹽巴:有人喜歡先加鹽下去煎,但我覺得這個有時候會讓肉出水,我傾向後加鹽巴。(這個也是牛排界吵很多年的議題)
需不需要提前放到室內回溫?
很多牛排教學,都會建議你把牛排拿回到室溫先回溫。
這個原理也跟我們提到的牛排本質原理有關,透過先拿到室溫回溫,牛排的中心溫度會比較高,讓我們等等煎牛排的時候,中心溫度不需要上升的那麼費力。
我的經驗是:
- 2.5~3cm 的牛排影響還好,不需要特別回溫。
- 2cm 以下的薄牛排,就建議不要回溫,回溫會更容易煎過熟。
- 4cm 以上,回溫會比較好煎,但太厚的牛排煎起來的挑戰就很大,透過烤箱或舒肥會比較容易。
每家說法都不同
之後你一定會看到很多不同的煎牛排方法,真的每個人都不一樣,總之最後好吃就好。
牛排部位挑選
新手要選擇容易成功的部位
牛排挑選上,為何我建議比較貴的肋眼呢?而且還要 2.5-3cm?
這是因為,1-2cm 的牛排反而是最難煎的,相當容易過熟!非常考驗技術。
而選擇肋眼的原因,是因為我覺得肋眼從 3~7 分熟都算蠻好吃的,新手最重要的是成就感,當前兩次的體驗是好的,就會願意繼續努力。
其中紐約克對於新手來說比較不友善,我覺得肋眼比較適合。
牛小排通常會吃七分熟、甚至全熟,我認為比較不適合拿來練習 3~5 分熟的牛排。(同樣的,牛小排幾乎不會失敗)
新手的便宜選擇
如果希望純粹練技術,我覺得好市多的嫩肩里肌真空包非常適合,一包約莫 500~700 元左右,大概可以切出 6~8 片 3cm 厚的牛排,非常划算。
用嫩肩里肌的缺點是,我覺得煎出來可能沒那麼好吃,因為這塊肉真的比較韌,不是你技術不好,是這塊肉就不太符合我們對於牛排的印象。(切薄片吃還行)
但是,我們可以用嫩肩里肌來看肉煎完後的顏色跟熟度,這是非常棒的練習。
優質的牛排教學影片
這些煎牛排的資源幫助許多,希望也能同樣幫助到你。
我沒想到會在找SEO資料時,還能看到煎牛排教學
哈哈哈,SEO 角度來說這樣確實不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