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考週記

前言:本文整理自 2021.7.27 電子報內容


嗨嗨,你今天好嗎?歡迎回到我的思考周記。

今天我想跟你分享我很喜歡的思考工具,叫做解題思維與 What If。

利益揭曉,這是我從我的教練亞瑟學來的概念,而我會加上我個人的詮釋,不能代表該教練的立場。

那我們開始吧。


我們就是解題動物

人類其實是一個很擅長解題的生物,當一個問題很明確、很清楚,我們都會知道該怎麼解。

好比說,如果想要從台北車站到大安,可以怎麼做?

這時候我們都能想到很多的方法,像是搭捷運、搭公車、甚至走路。

那什麼時候,我們會放棄這樣的解題技能呢?

通常發生在兩種情況。

一種是「我們不知道考題」。

另一種則是,「我們認為這題不可能解答」。

在這兩種情況,我們的大腦就會直接當機,放棄了思考,舉雙手投降。

第一種情況,好比說一間公司營收下滑,此時只是整天看著營收,是沒辦法有答案的。但相對的,如果是「要怎麼改善員工出錯頻率」,就是一個明確的考題,就能被解答。

第二種情況,通常是我們直覺認為不可能的答案,不管是有道理還是沒道理的。

像是,我們有沒有辦法在客戶提出需求的十分鐘內,提供解決方案?(平常可能要花三周,顯然不可能)

像是,人有沒有在天上飛?(顯然而不可能)


如何解決上面兩種狀況呢?

既然我們已經知道上面兩種狀況會造成大腦當機,那我們要做的,就是針對這兩個問題做解答。(這同樣是解題思維)

針對一個「我們不知道考題」,我們要盡量找到可以被解答的題目。

好比說,營收下降可能不是個能直接被解的題目。後來我們繼續往下深挖,發現員工出錯率會造成營收下降,而此時員工出錯率可能就是一個能被解答的問題。

如果我們不知道問題,就沒有機會提供解答,因此要不斷提出問題,才能成功解答。


用 What If 找到生機

今天我想聊更多的,則是第二種情況要如何解決,這時候我們可以用一個思考工具叫做 WHAT IF。

當我們停止思考,是因為認定此路不通,再怎麼想都沒有用。

此時我們可以做的事情叫做「如果我成功了,那是因為我做了什麼?」

我們要做的事情是,先假設自己已經成功的事實,然後強迫大腦進行倒推。

好比說,前面我提到的例子:我們有沒有辦法在客戶提出需求的十分鐘內,提供解決方案?(平常可能要花三周)

我們先不管這個需求合理不合理、能不能做到,我們現在就是假設已經做到了。如果我做到了我在客戶提出需求的十分鐘內,就給他解決方案,我是怎麼做到的?

  • 可能是我透過別的關係,提前問到了需求?
  • 可能是我分析了這個客戶過去的需求,揣測了五種類型的需求,預先做好了五種規劃,而客戶這次真的就符合了這個些需求?
  • 可能是我已經事先盤點好了所有可用的資源,並且做好了表格跟使用情境,只要十分鐘就能兜出來適合的組合?

這時候,我列出來的三種可能性,又變成三個題目,我們能一一去解答。

「可能是我透過別的關係,提前問到了需求」
=>那我應該要先去跟誰打探呢?要怎麼跟他請教?又有誰可以協助這件事?

「揣測了五種類型的需求,預先做好了五種規劃」
=>那我要怎麼歸納客戶過去的需求呢?是不是要整理過去一年多來的十幾分需求類型,並推估一下最近他們可能的需求?

「盤點好了所有可用的資源」
=>那我應該去問確認所有我可以用的資源,並且妥善整理好,這樣當下馬上能處理。

你看,一個看起來完全不合理的主題,是不是也有一線生機了?我相信你能想到更多有趣的解法。

當然要不要 follow 這樣的解決方案、想不想這麼做,是另一回事,我只是想透過這個例子強調:當題目變得清楚,我們就很容易想到答案。


能被解決的才是問題

從前面的舉例我們能發現:What If,是一個強迫我們創造題目的手段,也是一個能帶領我們抽離束手無策的情緒,強行嘗試通關的蛛絲馬跡。

我覺得 What If 真的是個很有趣的做法,讓我很有啟發。當我們假定已經做到了、假設一定可以做到(但我們還不知道方法),就有機會讓大腦重新進入解題模式。

雖然這個做法多少有點慣老闆的味道在,但它無疑是一個很好的大腦重訓。

「只要思想不滑坡,辦法總比困難多」正是 What If 跟解題思維能帶我們的啟發。

希望各位都能應試愉快,找到困境的解答。

2021.7.27
法蘭克


備註:「如果生命對你有求必應,你對人生有何企求?」這句話也是類似的道理。

留下一個答复

請輸入你的評論!
請在這裡輸入你的名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