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熱情所創造的職業,未必是好職業?
追隨熱情、對於領域的沉迷,是許多高手的共同特點。熱情、喜歡、著迷,可以說是這個年代的主流答案。
但我這篇文章想討論:為什麼由熱情創造出的「多巴胺職業」,會深深讓工作者痛苦,沒辦法在市場上獲得更好的報酬?
「多巴胺職業」這個主題可能有點爭議,如果你不認同,那你是對的。
文章目錄
什麼是「多巴胺職業」?
如果你聽很多人自我介紹,或是滑一輪交友軟體,我們通常會發現:人們的嗜好往往很接近。
許多人就是看電影、追劇、吃美食、逛街、打遊戲,當然不是說所有人都是同個輪廓,但我覺得多數人喜歡的事情,也是非常雷同的。
換句話說,我認為能帶給人們快樂、帶給人們多巴胺(dopamine)的事情,通常會有共識。
而這些能帶來多巴胺的事情,我們都會想做的更多,做得更久——甚至想當成職業。
好比說,
有人覺得健身很快樂,很有成就感,所以想當教練;
有人覺得分享知識很快樂,很有成就感,所以想當講師;
有人覺得拍影片、創作很快樂,所以想當創作者;
有人覺得做個人品牌很有意義,想要教人做個人品牌;
有人覺得被看見、被社群上認可很快樂,所以想當網紅;
有人覺得有一間自己的咖啡廳很棒、喝咖啡很棒,所以想當咖啡師。
例子還有很多,像是:衝浪、浮潛、登山、閱讀、歌手、出版、文藝……,還有行銷。
這些的共同點,都是這些嗜好都是相對能帶給人成就感,給人意義,有創造性,更接近人類生物本能的底層需求。
基於這種動機而成為的職業,這就是我所定義的「多巴胺職業」(Dopamine Career)。
什麼不是多巴胺職業?
理解完什麼是我定義的多巴胺職業後,我也想說明一下哪些「不是」我所定義的多巴胺職業。
我認為相對難產生意義、創造性的工作,就相對不是多巴胺職業。
像是製造業、行政、會計、IT 人員、清潔人員、工廠工人……。
當然這不是絕對,一定有部分的人,天生就對這些專業充滿濃濃的熱情。
我判斷的標準是,撇除薪資,這個工作對於正常人來說並不性感,做了後也很難成癮,這就不是多巴胺職業。
多巴胺職業的問題在哪裡?
我覺得多巴胺職業本身沒有問題,但多巴胺職業的特性,會對就業市場的供需產生影響,進而影響該職業的結局。
在《快速致富》中,提到創業要成功需要謹守的五個規律,分別是:需求律、進入律、規模律、時間律、控制律。
多巴胺職業就明顯違反當中的需求律與進入律。
1. 你想要的,別人未必需要(違反需求律)
多巴胺職業會造成供給增加,因為很多人想做這個行業。
但很多人「想做」,不代表市場上「需要」這麼多OO職業。
以歌手為例,喜歡唱歌的人很多,願意付錢聽人唱歌的人很少。
我們覺得某件事做了很快樂、很意義,所以我們想要以此為生。
這句話聽起來很美好、很連貫,但不見得符合「需求律」。
但一個事情要成為「職業」跟「事業」,重要的不是我們喜不喜歡,而是廣大市場需不需要。
只有符合市場需要的事物,你才能作為能謀生的職業跟事業。
有句話是這樣說:「客觀規律不以人的意志為轉移」。
回到市場上也相同,個人的意義與多巴胺,對於個人很重要,但對市場不重要。
2. 低門檻造成的僧多粥少(違反進入律)
多巴胺職業的下一個特徵,就是通常都是相對低門檻的。
回頭去想想那些常見的多巴胺職業、容易從興趣變職業的工作,多半不會是太高門檻的工作。
一般來說,通常 6~18 個月就能「出師」。
喜歡的人多+低門檻,這就創造出海量的供給者;而回歸上一點,市場的需求通常又不多,馬上供需失衡。
這種競爭也會帶來壓價,這會讓金字塔底層的人很難獲得高昂的報價,反正你不做,總有別人願意做。
太多人做了,你的專業就顯得不值錢。
為什麼某些時期軟體工程師的身價超高?因為缺啊。
比起市場上現有的人才,頂尖公司的人才需求更高,價格自然就被拉上去。
供需法則永遠是最重要的經濟原理,稀有的東西就貴。
而多巴胺職業天生容易創造高供給,容易造成供過於求,進而造成對工作者不利的狀況。
其中一個很重要的原因就是門檻通常不高,造成供給過剩。
實際上,當一個工作違反了需求律跟進入律,對於多數人來說,大概就很難是一個有長期發展性的好工作了。
3. 拿意義來自我 PUA
多巴胺職業還會有種很常見的論述,就是你會聽到這個行業的人常說:
「儘管待遇不好、工作也很累、薪水也不高,但我覺得這份工作很有意義感,我從中收穫了很多快樂,我還是願意留下來。」
能收獲超越金錢意義的快樂,確實很值得珍惜。
但另一方面,也有很多公司及產業在拿這件事吃員工豆腐。
「雖然這個工作確實 CP 值很低,但他可以給你成就感!那你就接受這個不高的薪水吧。」
換句話說,你工作賺了錢,賺了錢就是要為了快樂,對嗎?
那我這份工作直接提供給你快樂,不讓中間商賺差價,這樣還能給你薪水,你豈不是賺翻了?
這個論述可以很浪漫,也可以很狡猾。
但有些不友善的老闆,確實偏向狡猾的光譜。
別的行業我不敢說,我覺得行銷行業確實有這個狀況。
很多人(辛苦地)留下來就是感受到這份工作的樂趣,感受到創作的樂趣,甚至也藉此想要招聘到新人加入。
對於某些大型的行銷公司,我認為就是基於這個邏輯網羅新人,從中篩選出一群「願意為此受苦」的人。
有一份能讓你感到成就感,又能拿錢的工作,是不是太划算了?
但後來,很多人離開了,因為發現沒有成就感、也沒有拿到錢。
調適多巴胺職業的方法
接下來,我也想分享一些怎麼調適多巴胺職業的六種做法。
方法一:理解市場性
對於我們來說,喜愛很重要、成就感很重要、熱情很重要。
但對於市場來說,都不重要。
市場只討論需求與否、只在意供需匹配。
市場並不會回應我們個人的喜好,相對的,我們要主動去探索市場的喜好。
能讓你生存下來的不是熱愛,而是因為熱愛,所以開發出滿足市場的能力。
成為能滿足市場需求,成為最頂尖的專家,除了多巴胺以外,還需要很多其他的能力跟意願。
方法二:探索「稀有的熱情」
多巴胺職業的潛在成因,是我們喜歡的東西「太常見」了。
相對的,如果你喜歡一種很稀有的技能,一種多數人都沒興趣的技能,你卻超級熱愛,就能一口氣扭轉這個狀況。
一般人對於鑽研深奧的程式問題沒興趣,你有。
一般人對於研究晶片沒多大興趣,你有。
一般人對於廢物管理和處理沒有太興趣,你有。
別人的毒藥,你的蜜糖,這就會創造出一種很大的競爭優勢跟供給稀缺性。
如果能吃下一般人不願意吃的苦,且不以為苦,這真的是種巨大的優勢。
符合市場需求+稀有的熱情,容易創造高門檻的條件,因為供給合理的市場,更容易獲得高回報。
方法三:分析行業的收入分佈與鐘型曲線
如果多巴胺職業如此無望,那不會吸引那麼多人加入。相對的,他充滿希望,因為裡面有很多炙熱的典範跟夢想。
某個明星歌手大富大貴;
某某頂級健身教練月收入達到xxx;
運動明星飛黃騰達……。
要找最拔尖的案例,每個行業都有,畢竟乞丐也能當皇帝。
問題是,有多少比例的人可以做到那個程度?這就是很值得研究的部分了。
因此我們需要研究,這個行業要做到頂尖,需要有什麼條件?有多少比例的人能做到?多數的人會停留在哪個階段?
方法四:探索這個行業的所有結局
之前 bilibili 有一系列影片,叫做「oo的所有結局」。
好比「歷史專業的所有結局」、「哲學專業的所有結局」、「音樂人的所有結局」。
當然內容是有戲謔性,但在戲謔中,也有很多無奈的真實。
如果你對於一個新職業感到興奮,也能稍微研究看看:這個行業的所有結局有哪些。
因為行業結局通常跟個人的意願與熱情無關。
我們可以評估一下,自己熱愛的行業的所有結局中,有沒有自己更樂見的,或是有能力選擇的結局。
更重要的是,需要評估以自己的程度跟背景,「客觀來說」會有什麼樣的結局,而多數人又會到哪種結局。
方法五:有些事情只適合當副業
某些工作注定只適合當副業。
副業的重點在於可低成本投入,在小樣本的工時下,我們可以不需要正面應對無情的市場。
換句話說,副業可能可以養得起我們一個月中的 3~4 天,但如果要全職做,個人能力跟市場需求,都未必能達到這個條件。
如果嘗試全職發現未果,退回兼職也是一種很友善的距離感。
距離產生美。
有些情況下,副業就是最好的結局。
延伸閱讀:《選對題目遠比努力更重要:我經營過一堆「不賺錢」自媒體後的建議》
方法六:幫助人加入多巴胺職業
多巴胺職業本身可能違反需求律,但是提供服務給「想要變成OO職業的人」,就符合需求律了。
好比說,當網紅不見得賺錢,但是幫人培訓成網紅,就更有機會賺錢。
當OO教練不見得賺錢,但開OO認證班、OO教練班,就有機會賺錢。
賣鏟子的生意很常見,某種意義上,我也算是在賣鏟子的人。
賣鏟子的有好有壞,有的人一買一賣十分良心,有的人純粹想割韭菜讓人寒心,只能大家自行判斷。
只是當你想買鏟子的時候,可以評估一下,前面到底是有礦可以挖,還是只有坑可以跳。
以上就是我所理解的「多巴胺職業」,希望對你有所啟發。
工商時間
如果你想要更系統化、更輕鬆的學好 SEO,推薦你參考我與知識衛星合作的 SEO 線上課程《SEO 排名攻略學:從產業分析到落地實戰,創造翻倍流量》。
這是我的 SEO 集大成之作,讓你從入門到精通,附贈實戰模板跟檢核表,讓你真正的學好 SEO。
延伸閱讀及參考資料
以下也附上我覺得很有趣的延伸討論,這些內容也啟發了本篇內容。
寫的太好,所以分享心得應用在自己的產業來向您致敬 https://www.facebook.com/100063890470219/posts/pfbid0mG9BwefnjyLiZTpfaLfDRdLxEJPP9yebXE3a3pSLeoiHjGDZoKTZhv2rdQ1yxjsRl/? 🙏
謝謝分享!
好文推推 可以分享嗎🥹
當然可以,歡迎分享連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