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本文整理自 2020.10.27 電子報內容
嗨嗨,週二又見面啦,歡迎來到我的思考週記,你這週好嗎?
上周收到了好多回信,我真的很開心,希望有機會再收到你的回信!
那麼這周我想聊聊一個蠻惱人的情境,也就是「腦中有兩個衝突的觀點怎麼辦?」
那我們開始。
文章目錄
讀越多書,越感困擾
有時候書讀得越多越讓人困擾,某些書說人要往左邊走,某些書又會跟你說要往右邊走,讓人整個精神分裂。
有人說創業就是堅持才能看到希望,有人說創業就該靈活變通才能存活。
或者是,有人說要專精方能成材,有人說要走多角化經營才是新活法。
這種狀況,當你去書局轉了一圈無比明顯。
我舉個實際例子,有本書叫做《午餐最好一個人吃:前星巴克CEO給管理者的31個叮嚀》,另一本書則叫做《不要一個人吃飯:教你從零開始做人脈》,還要不要給人活?
而有個段子是這樣說的,書局內有一本書叫做「阿德勒教你的 50 件事」,另一本書則是「阿德勒沒教你的那些事」。
小明毫不猶豫的買了這兩本書,想必從此就能過著幸福快樂的日子了!
但很可惜,人生顯然沒像段子這麼單純,這種有兩個觀點彼此衝突的情況,讀越多書、吸收約多觀點的人,通常就會越加困擾。
我對這種矛盾狀況的解法跟想法
首先,我想跟你分享一段我很喜歡的話:「檢驗一流智力的標準,就是看你能不能在頭腦中同時存在兩種相反的想法,還維持正常行事的能力。」
實際上,我認為當一個東西可以讓你覺得兩難、感到困擾,這兩件事情應該都有一定道理存在——否則你根本不會感到困擾。
而我們會感到兩難的原因,通常是因為這兩件事情會是「衝突的」;好比說我沒辦法同時向左走又向右走,我沒辦法獨自跟同事們吃午餐(影分身?)。
不過這時候我們可以嘗試用一個方法來化解衝突,也就是去拆解某個觀念背後希望使用者達到的條件。
把觀念細分,或許實際上並不衝突
有個梗大家都熟:「小朋友才做選擇,大人全都要」;而很多觀念的確也是這樣的,很多題目你以為是二選一,實際上你可以二選二。
好比說,斷食跟生酮飲食看起來是兩個飲食法,但其實你可以兩個一起做,並不衝突(健身 YouTuber Peeta 就這樣幹)。
因為生酮要求的營養素比例,而斷食要求的是進食時間,我們可以發現兩個方法的要求條件不同,所以並不衝突。
如果你了解這種把觀念細分、分析條件的做法後,讓我們回到這兩本書上:《午餐最好一個人吃:前星巴克CEO給管理者的31個叮嚀》跟《不要一個人吃飯:教你從零開始做人脈》。
此時我們會發現,其實《午餐最好一個人吃》,或許是想強調領導者要有獨自思考的時間,而不是一味跟下屬嘻哈。
而《不要一個人吃飯》,或許想強調的是當你沒資源、沒人脈的時候,掌握每個與人互動的機會,藉此積累好印象跟存在感,幫助自己累積人脈。
此時這兩本書的觀念就不見得是衝突的了,而是有共存的可能。
把特定觀念的使用情境、脈絡、要求條件、目的拆出來後,你會發現其實觀念不見得會衝突,甚至可能兩個觀念根本不在討論同一個情境,那就沒有衝突的問題了。
兩個觀念可能都對,兩個也可能都錯
再來一個觀念,則是面對衝突的情況時,有可能兩個觀念都對,也有兩個觀念都錯。
好比很多飲食法的確彼此之間無法同時使用(像是碳循環跟生酮),但這個時候不代表誰是錯的,很有可能都是對的,只是情境不同罷了。
這件事在商業世界尤其常見,A 品牌這樣做能成功,B 品牌那樣做也可以成功。
他是對的,不代表你是錯的,兩個人都可以是對的。
「商業世界有很多正確答案,我們要做的只是找到其中一個,好好做下去。」
所以不用糾結哪個是對的,你要思考的是你選的答案是不是個好答案。
就我個人來說,我現在還算享受腦中有兩個衝突的觀點的時候,有時候我能解開來,替兩個觀點找出各自適合的情境,有時候我解不開來,他們兩個就會在我腦中瘋狂打擂臺。
像是我今年就時常在「誰說我一次不能做兩件事」跟「人就是要取捨才能把事做好」間猛烈拉鋸。
而這樣的拉扯對我不是壞事,因為這正是讓腦子動起來的時候,畢竟不思考,對我而言才是最恐怖的。
也如同前面提到的,當一個事情你會感到兩難,正是代表這兩件事情對你都很有意義,甚至也代表可能都是缺一不可的目標條件。
在這樣來回拉扯所做出來的選擇,就是我們獨一無二的人生軌跡。
那麼今天就跟各位聊到這,我們下次見!
2020.10.27
法蘭克
備註:
1/ 這裡是你的樹洞,歡迎訴說你的低語;但樹洞不會有回聲,除非你指名要回覆唷
2/ 我最新的文章是《「女人要打才會乖?」為何 Google 會產生這樣的關鍵字?別被媒體帶風向了!》,歡迎有興趣的朋友參考
3/ 有時候沒有矛,盾就沒有意義;所以了解對立的想法還是挺重要的
4/ 我的老天,我居然還能生出來一篇,我都有點佩服自己了(好焦慮)
5/ 持續題材荒,有想要我聊聊的歡迎跟我分享!如果我能力所及的,我就會嘗試聊聊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