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信力

這 4 個月來剛帶完一個實習生 V,她相當優秀,執行快又聰明,我想已經在同儕中應該是 PR90 以上的優秀人才了。

不過,她對自己似乎不是很有信心,這點明顯反應在她撰寫履歷、跟分享觀點上,因為不夠自信,有時候她其實有很有價值的想法卻不敢說出來,又或者對於先前做出還不錯的成果,也不太敢告訴外人。

我仔細想想,自己一路以來也不是個很有自信的人,不過在這幾年透過一些方法跟心態的調整,在工作上多少更有自信一些。

以下跟各位在工作上培養自信的淺見——我稱之為「培養有根據的自信」,能更幫助我們在工作上更加自信,也能克服部分的冒牌者症候群


「有根據的自信」跟「沒有根據的自信」

自信是什麼?從維基百科的定義來說:「自信就是自我肯定,在社會心理學的概念中,一個人的自我肯定(self-confidence)與其對個人的判斷、能力、權力等的自我肯定有關。」

我則很喜歡前輩分享的定義:「自信是知道自己能做什麼、不能做什麼的篤定。」這麼看來,自信源自於自知,來自於自我了解。

而我個人還認為,自信會分為「有根據的自信」,以及「沒根據的自信」。


1. 沒根據的自信

先說什麼叫做「沒根據的自信」。我想你我身邊都有這樣的人:這件事明明是第一做,沒有多少證據可以證明這件事會成,他還是覺得完全 ok、不慌不忙地下決策。

你問他為什麼能這麼有自信?他可能也只會回答:「不知道,就是覺得可以」。通常有一股很強大的人格氣場。


2. 有根據的自信

至於什麼叫作「有根據的自信」?就是因為過去的經驗、對於客觀事實的掌握,讓你出手時很有把握、不會膽怯,就是有根據的自信。

基於過去經驗:因為過去的經驗,我們對於某件事情已經很熟悉,這樣的熟練能帶來信心。舉例來說,我撰寫 SEO 文案、資訊型文章、提案來說,我已經駕輕就熟,今天有同樣的事情再出現,我的方法論、節奏掌握度很高,處理起來就有信心。

基於客觀事實:除了經驗外,客觀事實的掌握、對於知識的理解,也能讓我們決策跟行動更有信心。舉例來說,你知道數學上加減乘除的邏輯,你也知道 1+1=2,明天你碰到另一題數學題 2+3=?。你並不會慌,因為你知道這件事情的脈絡跟正確答案。

這兩者並沒有完全分開,而是會有交集之處。好比上述的例子,撰寫 SEO 文案,有一些是我自己試出來的眉角、過去的專案經驗(過去經驗),而另一些可能 Google 自己提供的解答,或是國外權威給出的資訊(客觀資訊)。

以結論來說,這兩者「有根據的自信」都能幫助我更加掌握這份工作,提升我決策執行時的信心。

沒有自信怎麼辦?工作專業上能夠過經驗及知識來克服
沒有自信怎麼辦?工作專業上能夠過經驗及知識來克服

怎麼培養有根據的自信?

至於我們要怎麼培養有根據的自信呢?我自己歸納出來有以下方法:

1. 持續學習

如同前面提到的,客觀事實能幫助我們決策更有自信,了解越多正確的知識、越多工具跟方法,並經過自己的消化,對於培養自信相當有幫助。

有時候某些人不是有料但沒自信,只是還太笨而已。


2. 培養工作的方法論跟流程

首先,我們要了解到:「做好一件事情」,跟「知道怎麼做好一件事情」,是完全不一樣的兩件事。

如果你不明白你做事的邏輯,沒有一套做事的方法論,事情成功了可能沒人過問,但如果事情炸了呢?當被工作流程的細節被挑戰時,你答不答得出來?

好比說,當你想跟主管提某個 idea,你能答出你本次專案值得執行的原因,相關數據跟資料,專案執行的預期流程、過程中可能的應對措施嗎?

而這樣的回答比起「我感覺這個 idea 很不錯,我想去做這個專案」,你覺得哪一個狀況容易過關?

這就是為什麼要培養出工作的方法論的原因,有了方法跟流程,不代表會萬無一失、不意味著不會失敗,但會讓你在做決策時都有憑有據,而且可以跟外人交代,同時也讓自己對工作的掌握度提升。


3. 主動取得反饋

前面我們了解培養方法論的重要性,然而這個方法是不是好方法,要怎麼確認呢?還有自己目前工作的成果,到底好不好?

如果悶著頭做事,上述的方法論跟流程都是假的,因為我們不知道按照這樣方法,出去的東西是否會成功。

所以,我們需要取得自己工作上的反饋,來確認自己現在的狀況如何,來判斷先前的方法是否成立。很多時候,這件事情不會自己發生,做起來甚至會有點不適,畢竟要面對自己可能不足的現實,但相當重要。

我認為取得回饋主要有兩個個方法。


如何取得回饋?

1. 從市場取得反饋:如果你的作品、專案成果具有市場性,那麼取得反饋就會容易許多,因為市場會告訴你答案。好比你投出去的廣告成效如何,CPC 多少錢,或寫出來的貼文有多少的分享數,都是協助你判斷這次成品是否成功的指標。

同時,我們也要了解跟自己比較,還有跟市場比較 — — 跟其他人比,這次成效好不好?跟之前自己的專案比,是否有進步?了解這些資訊,會幫助我們更準確地走在進步的道路上。

這些數據一直都有,端看我們願不願意直視它。

以我自己來說,我在 SEO 工作上的許多作品都會被丟到市場(Google)上,好的就是好,不好的就是不好,很清楚。

另一方面,我在 Medium 上的作品,也有觀看數、點閱率這些指標能看,特定文章也會有讀者的回饋,有時候也會發現自己頗沒自信的文章,原來讀者好像挺喜歡的,甚至有些人會私訊說寫得不錯。

透過這些回饋,我也會更了解自己擅長寫什麼,哪些內容可能要修正。

沒有自己的方法論,在應答時就容易不篤定,產生沒有自信的觀感。
沒有自己的方法論,在應答時就容易不篤定,產生沒有自信的觀感。

2. 從主管取得反饋:然而,如果你的成品自己看不到成效,或只是其中的一個環節,就很難被驗證成效——那你則可以試著跟自己的主管取得回饋。因為主管通常都很忙,有時候專案沒出大事,也不會特別想反饋給下屬;然而對於我們來說,這是取得回饋的重要管道。

而詢問回饋也是有技巧、需要設計的,如果我們一股腦問「我這次做的怎麼樣?」,沒有回饋習慣的主管可能一頭霧水,只能粗淺回答:「還不錯呀~,蠻好的」。

儘管這樣的回饋總比沒有好(比一無所知好),但我們能更加精確的設計情境,幫助取得回饋,好比:

「這次專案中,我在 OO 部分其實不太確定,想詢問您的話會如何處理?」
「我這次在 OO 部分用了比較不一樣的作法,您覺得這樣做是否可行呢?」
「在這篇文章中,您認為有哪些地方有可以加強的地方?為什麼呢?」

這個跟每個產業、主管個性都會有差異,但跟主管取得反饋還是相當重要,而且從主管的反饋中,我們也更容易掌握他在意的關鍵指標是什麼,這對於後續專案的執行會更為順利。

然而要注意的是,相比於市場的回饋,主管畢竟只有一個人,回饋意見有可能失真,與其很在意他說的「好不好」,我會覺得更要著重在「他為什麼這麼想的原因」,還有他思考的脈絡,這對於我們的修正會更有幫助。


4. 累積小成功的經驗,記住成功的手感

「失敗不是成功之母,只有成功才是成功之母。」

我們失敗不是為了繼續失敗,失敗是為了找到成功的方法。

我很喜歡關鍵成功因素法(key success factors, KSF)的概念,透過前面兩件事「培養方法論」、「取得反饋」,在來回修正下,我們能逐漸找到「自己成功的方程式」。

我們不需要過度沉溺這個方程式,這個方程式也會持續變動,但透過這個方法,我們能「逐漸累積一些小成功」,當面對更大的挑戰時,這些小成功就能給予我們有根據的信心。

另一方面,成功的經驗也容易讓我們取得更多機會,這些機會能幫助我們取得更多的反饋跟修正方法論。累積更多成功後,再次面對類似的狀況,你會發現自己跟當初的自己已經相當不同了,因為我們已經記住成功的手感。

到了這個階段,我想你對於自己工作上已經很有「自己的心得」了,了解自己能做什麼、不能做什麼,遇到別人的詢問或質疑時,也能坦率回答。

而我認為這就是工作上的自信了。

克服沒有自信:持續學習、建立方法論、取得反饋、累積小成功的經驗
克服沒有自信:持續學習、建立方法論、取得反饋、累積小成功的經驗

後記

誠實的說,自信這個特質光靠上面的事項,未必能一次搞定,凡舉你的談吐、服裝、身材…,都會影響到你自己對自己的觀感,還有別人對你的觀感。

不過我想,只要你其他基本素質不要差的過份(能改善當然更好),透過上述的方法,你對於「自己的專業」會有更好的掌握性跟理解,只要再搭配上還算 OK 的談吐,你就能成為職場中很讓人放心的存在。

自信源於自知,更了解自己、努力改善現在的自己,我想我們都能變成更有自信的人,共勉之。

喜歡這篇文章嗎?歡迎訂閱我的電子報,獲得更多新鮮觀點。

1條評論

留下一個答复

請輸入你的評論!
請在這裡輸入你的名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