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於 80/20 法則(82 法則)應該很多朋友都有聽過吧?不管在讀書考試、工作、企業營收結構,我們都常聽到 80/20 法則這個詞彙。

這篇文章我想來聊聊:80/20 法則背後的意義是什麼、要怎麼活用 80/20 法則,讓這個法則能真正幫助我們改善生活。還有,對於 80/20 法則中剩下(看似無用)的 80%,我們又應該怎麼看待呢?


80/20 法則的起源:什麼是 80/20 法則?

關於 80/20 法則(The 80/20 Rule),又稱為帕雷托法則(Pareto Principle),還有常用別稱如:二八法則、20% 法則等等。

關於 82 法則的起源,是義大利學者 Pareto 當時發現義大利 20% 的人口,擁有全國 80% 的財產,後來大家也就稱這樣的狀況為 82 法則,並類推到諸多領域及現象上。


生活中 80/20 法則舉例

我們生活中其實有很多 80/20 法則的實例,好比說:

  • 一間公司中,20% 產品創造能創造 80% 營收
  • 一個國家中,20% 人,掌握 80% 財富
  • 工作中,20% 的關鍵工作能創造 80% 成果

像是我的網站來說,大概也是相同的狀況,我統計了我網站不重複觀看流量的表格,整理如下:

在 70 個頁面中,前 14 名文章佔了 80.34% 流量;換句話說,我 20% 文章,佔了 80% 流量。(居然剛剛好就是 20%,真的嚇死我了。)

你不妨也觀察一下生活,是不是也能用 28 法則來解釋,像是你 20% 的 YouTuber 佔用了你 80% YouTube 使用時間等等,這個歸納法則總是不厭其煩地出現在我們身邊。


關於 80/20 法則的深入探討

而 80/20 法則儘管字面上非常單純,但實際上卻有不少特點值得我們討論一下。

1. 為何 80/20 法則有種奇妙的違和感?

儘管數字告訴我們只有 20% 是最重要的,但情感跟身體卻不太能接受這件事。這是為什麼?

因為 80/20 法則打破了我們對因果關聯的直覺想像:我們以為所有事情都「一樣重要」,對於事情我們也差不多認真,那為什麼有少數事情會特別有價值?

以我自己來說,像是上面文章流量統計的例子,你說我只認真寫那 14 篇文章嗎?顯然不是的,我絕大多數每一篇文章都很認真;但以流量價值來說,14 篇文章就是比剩下 56 篇文章還要高。

我們大腦不能接受這件事,但也正是因為這樣的原因,我們更應該好好了解 80/20 法則。


2. 如果那 20% 這麼重要,能不能只做 20% 就好?

的確,我們現在都知道這 20% 好重要,那麼直覺地想:「我們能不能只做這個就好?」是呀,如果能知道哪些事做起來槓桿效果很好, C/P 值極高,那和樂而不為呢?不做才是傻子吧。

但實際上可能沒這麼簡單,為什麼呢?原因可能有以下幾種問題待我們解決。

第一種情境:我們不知道那 20% 是什麼

  • 因為沒有數據紀錄、沒有統計為證,所以我們不知道那關鍵的 20% 到底是誰。
  • 在發展的過程中,這 20% 還沒有成形。所以沒辦法找到明顯的關鍵少數,需要更多時間、樣本才能觀察到趨勢。

在這個情況下,首要目標是趕緊找到那關鍵的 20%,然後試著將其放大。


第二種情境:沒貢獻的 80%,可能是創造關鍵 20% 的重要前提。

打個比方,在日本的藥妝店,許多會在店外放著價格特別優惠的「UHA 味覺糖」,吸引人到店內消費,接著消費者到店內後,就有機會讓消費者看到更多的廣告、產品介紹,來成交更多別的產品。

這個時候,可能這個帶人進門產品的毛利、或營收沒有到關鍵 20%,我們能說這項不是關鍵產品嗎?

有些產品就是這樣的「犧牲打」,可能透過損失一些小利,換更大的長期利益;這樣的策略在公司希望引導使用者產生「第一次消費」、「第一次使用」的時候很常使用。

想當初,有多少人是透過小米物美價廉的行動電源,而認識小米這個品牌呢?從一個入門產品,建立起對一個品牌的信任及習慣,就是這類產品的重要戰略價值所在。

又或是公司的後勤,像是財務、法務、客服,儘管這些人跟營收不直接相關,但沒有這些人,生意根本沒辦法做下去。

上述的例子,我想要要說明的是:「很多看似不重要的項目,可能是關鍵營收的重要前提。」也就是有時候不能夠「只做重要的 20% 的理由」,而這也是分析 80/20 法則困難的原因之一。

理解結構背後的真正理由,才能避免錯誤的決策。


3. 重要不是現在的狀況,而是以後要怎麼做

八二法則很多人都聽過,但為何我們有時候覺得沒什麼用呢?因為 80/20 法則,往往只是反映一個現況、或一個數字,更重要的是我們後續需要做什麼樣的行動。

好比說:如果考試的題目出自於 20% 的內容,單純這個資訊並沒有意義;有意義的做法是:了解哪些內容是最重要的 20%,並好好讀爆它。

同時,我們也要評估自己的目標,是希望 80 分過關就好,還是需要拚到 90 分的程度,在目標的前提下,要花費多少的心力面對剩下的 80%。

只是理解成因還不夠,我們需要知道接下來該做什麼,

在這裡,我想分享另外一個名詞——「關鍵成功因子 KSF(key success factor) 」,這能幫助我們知道要如何優化自己的現況。


4. KSF(Key Success Factor)關鍵成功因子

我第一次知道 KSF 這個概念,是透過本田直之《槓桿思考術》介紹的,從此這個觀念就深深加入了我的價值體系中。

KSF 的概念相當單純,就字面上 Key Success Factor(關鍵成功因子),也就是某件事情中最關鍵的因素,而事情的成敗往往就看這個因子的狀況了——關鍵行動,帶來關鍵結果。KSF 看似與 80/20 法則沒有太多關聯,但在概念呈現上是相同的,最終目標就是找出最重要的 20% 跟關鍵因子。

我認為 KSF 概念比 80/20 法則來的更加直覺的原因在於:它不拘泥於數字上的比例,而且強調可複製性的 how-to;若能發現關鍵因子,就能實際落實及槓桿,讓效益放大。


我在部落格應用 KSF 的經驗

之前我在寫部落格時,我發現自己上次某幾篇 Medium 的流量很好,可能是因為:選題正確、標題下的好、時事性強、投放社群正確…等等。經過幾次的嘗試,我就逐漸慢慢掌握到那重要的幾個原則,發現高流量文章的傾向及主題,並試圖複製。

我們或許可以這樣理解,KSF 就在於解析最重要 20% 的關鍵成因,找出這個因子後,接著讓這個 20% 繼續放大。除了這一篇意外爆紅的文章之外,我也是撰寫了二十篇以上的文章,我才慢慢看出「這 20% 的可能模樣」,並從中去試圖分析高流量文章的可能因素(KSF)。

接著,我也順藤摸瓜,往讀者反應較好的繼續寫下去。好比因為《綠藤生機的公關危機討論》、《博恩脫口秀的危機處理》文章反應頗佳,老虎堂的公關危機一出,我也就順著寫下去了,也有不錯的反應及流量。

而部落格現在流量前三的文章《「誰是你的敵人?」畬室面對消費者負評的態度,值得所有品牌人學習》,也是公關的文章。

可以這麼說,公關+時事的文章大概就是我部落格流量的 KSF 之一。

可以發現我公關的文章寫得不少
可以發現我公關的文章寫得不少

結語:理解現況後,最重要的是後續的行動跟規劃

在本篇,我們主要介紹的二八法則的幾個前提跟情境,還有 KSF 關鍵成功因子是如何幫助我們找到優化的方向。

80/20 法則,往往只是反映一個現況、或一個數字,更重要的是我們後續需要做什麼樣的行動。如果僅僅停在這個現象,那麼分析也就失去了意義。

而 KSF 則可以讓你思考你為何成功、為何失敗。

DO LESS AND GET MORE.

而要達到這樣的效果,我們需要對於「過程」有所紀錄,以及留下可被分析的數據——唯有數據跟系統化的紀錄,才有辦法找到優化的方向。如同記帳一樣,我們需要先記錄完所有的開支,才有辦法知道要從何處開源,又要在哪邊節流。

對於 KSF,則是當我們成功、或者失敗時,停下來多想兩秒,這次成功是因為做了哪個關鍵的動作而成功的?放到下次還管用嗎?對於失敗,哪個是下次絕對要避免的大地雷?有什麼方法可以避開嗎?這些都是能夠思考的。

在下一篇,我們會接續本篇的討論,繼續說明那額外的 80% 背後的意義是什麼,以及為何這看似無用的 80%,也能有很重大的戰略意義,期待你也能來看看。

法蘭克


備註

有人會問我說,那為何我不主力寫公關的文章?還要寫這麼多 SEO 跟行銷內容呢?關於這個問題,畢竟我目前主業跟專業就是 SEO,我有必要去逼自己輸出相關內容。

讀者想看的未必是你想成為的,創作者要有這樣的自知,因為選擇權在你的手上。

2 意見

  1. 謝謝你的文字 讓我對於80/20 法則有更深的理解
    但好像沒看到另一篇80的部分
    網站內搜尋不到 在麻煩你email給我了謝謝

    • Hi 謝謝 Alex 的喜歡,另一篇文章我還沒編輯完成,可以先參考之前寫的舊文:https://medium.com/%E8%AD%B0%E9%A1%8C%E6%89%93%E5%AD%97%E6%A9%9F/80-20-2-tao-ba99a3041d3

留下一個答复

請輸入你的評論!
請在這裡輸入你的名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