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中的選擇題,沒有考卷、沒有準備好的答案,它只能憑藉我們良好的心理素質跟選擇習慣,讓我們走到我們會走到的地方。
有個故事很小,卻影響我很深。
在 2016 那年,當時我對人生真的超徬徨,超爆徬徨,自己的系所明顯不喜歡,自己也廢得要死、幾乎沒有一點專長,目前也只完成了第一個好像有些收穫、但似乎又不太夠的社團經驗。
至於讓我踏入行銷跟商業的第一個實習——貝殼放大,也是 2016.3 月才開始的,所以說那時的我真的是赤裸裸的,完全不知道未來該怎麼辦,也沒有一個起頭的狀況。
而本次的故事就是由此開始。
文章目錄
故事開始
在 2016 年 2 月,我約了一個前輩請益。
那天我本以為我會遲到,後來總算勉強準時(真不是個好習慣)。不過另一方面,前輩剛好也有事小小耽誤,我稍稍等了一下子,這沒什麼大不了的。
前輩到了後,很有禮貌地說:「我遲到了,真不好意思,讓你等了。」
我當時反射性的回覆:「別這麼說,我們學生時間不值錢,能約到前輩就很開心了,多等點時間不算什麼。」
前輩霎時頓了一下,然後悠悠地跟我說。
「你可以選擇這麼想。」
請記住,我們有「選擇」
關於那天跟前輩請益的內容,我現在能記得的不多了(但我依然相當感謝當初的談話),這個對話開始前的小小插曲,卻讓我記了好久好久。
這句話對我來說,這句話的關鍵字就是「選擇」。
在那個當下,我「選擇」說自己的時間不值錢。實際上,這不只是說說而已,還代表我對自己的認知——認為自己不重要、不值得被尊重。
想想,一個人在你面前都自貶了自己一頓,別人要從什麼樣的基準點來評斷你呢?
這邊的自貶跟自嘲不太一樣:雖然都是負面的事情,但自貶是自己真的這樣想,自嘲則帶有多一點幽默感的自我理解。
而一個看不起自己的人,對於爭取更好的待遇、讓自己更好的機會就會遲疑,因為你覺得自己可能不值得這麼好的將來。另一方面,碰到一坨屎、很慘的狀況,你也更容易認為:「反正就是這樣。」、「我活該啦」、「我命賤」、「我就爛」等。
是的,我們可以選擇這麼想,也沒有人阻止你可以這樣想。
但也請記得,也只有我們自己能尊重自己——如果你不尊重自己,就沒有人有義務要尊重你自己了。
結語:你永遠會是對的,你也永遠有選擇權
「我們永遠會是對的,我們每個念頭都會是對的」任何我們腦中的念頭,都會是對的。
你認為這個工作不值得常常加班,你是對的。
你認為自己在這個工作毫無發揮空間,你是對的。
你認為自己除了工作外,一定沒辦法兼顧其他事情,你也是對的。
因為我們會自我證明這件事情,讓自己所在的情境合理化,找到任何能夠支持自己的理由,來讓自己心安,無論這件事情是否毫無轉圜餘地,有其他的可能性。
我們是意念先行,接著邏輯才跟上;你想要什麼結果,你的大腦與身體就會努力達成這個目標。
這不是吸引力法則那種東西,而是很簡單的因果律,你種的因,就會得對應的果。
你不是解答的一部分,不然就是問題的一部分
因為就算有其他選項,心底也會有個微小的聲音告訴你:「你沒有選擇」,而實際上這個沒有選擇,就是你自己的選擇了。
所以我們要小心自己的念頭,這種心態的素質,會默默地影響我們的決策傾向。
生活中的選擇題,沒有考卷、甚至沒有人提醒你這是考試,我們只會按照我們的「習慣」去做決策——習慣做多或做少、習慣爭取或放棄,都是習慣,也都是我們的選擇。
你今天怎麼選擇看待自己?怎麼看待自己的努力跟不適?
請記住,我們都還有選擇,也請珍惜還有選擇的時候。
We choose to go to the Moon! We choose to go to the Moon…
We choose to go to the Moon in this decade and do the other things, not because they are easy, but because they are hard;
because that goal will serve to organize and measure the best of our energies and skills,
because that challenge is one that we are willing to accept,
one we are unwilling to postpone, and one we intend to win, and the others, too.
法蘭克
備註
關於怎麼控制人的慣性,這本《象與騎象人:全球百大思想家的正向心理學經典》非常推薦,看了會茅塞頓開。
[…] 這篇可能讀者要吐槽了,你不是才剛寫一篇「只有你自己可以尊重你自己」嗎?怎麼這邊又開始說我們沒這麼重要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