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本文整理自 2020.12.15 電子報內容


嗨嗨,大家好,你這週好嗎?上週三的活動我見到不少朋友,謝謝你們來玩,也希望各位玩的開心。

那麼今天我想跟各位聊聊「提問的重要性」這件事,先前在各封信裡面都有稍微提到一點,但今天我想聊得更完整一點,也是我這半年最有收穫的成長。

那麼我們開始。


如何得到一個好答案?

首先,我想再次請問你,你覺得我們要如何獲得一個好答案呢?

請思考一下,我等你五秒。

1
2
3
4
5

答案是,請先問一個好問題?

上次的版本是這樣,但其實不只。

更好的答案是:請先問一個好問題,並耐心聆聽。


你不問,大家就不知道

人與人之間有很多的「默契」跟「預設」,這些預設有時候我們能猜到,但更多時候大家很難 get 到。

很久以前我分享過的「沉默契約」概念,也就是每個人心中都有自己的假設,當雙方的假設不相同,也不相知,那麼衝突就會發生。

好比有人認為隔天加班很晚,明天應該可以晚點上班,這是員工的沉默契約,但主管可能未必這麼認為。

結果當天員工真的挺晚上班,自己覺得這很正常;但主管可能心裡低估著:怎麼這麼晚才到?並面露不悅。

員工此時也不開心了,老子昨天加班這麼晚,今天就晚到這點,你還不開心?太過分了吧?

人與人的(沉默)衝突就是這樣發生的。


消除不確定性,就要靠發問

在上述的情況,我們需要一個祕密工具,就是鼓起勇氣發問。

員工加完班後可以寄信問主管一句:「因為今天加班比較晚,明天能否晚點上班?」

又或是,當員工晚到後,主管可以問一句:「今天是不是上班比較晚?是不是碰到什麼狀況?」

雙方的認知落差可以透過幾個簡單的問題,非常迅速的拉近,這就是問發問的力量。


為何我們不愛發問?

我最近開始練習發問,也開始思考自己為何以前不愛發問。

我得到一個初步的原因是:或許我們以揣測為貴。

所謂的讀心術,如果是用「問」的,那就不厲害了;因為誰不會問?問出來的內容誰聽不懂?

整件事就不厲害了,是不是?

能從別人的行為去推斷別人的想法當然很好,但這件事是有極限的;就算是心理師,也是透過大量的提問來了解患者,而非端看他的眼神就能揣測心意。

用嘴提問或許少了點神祕,卻能揭開很多神秘。


另一個原因,我們害怕接受現實。

像是如果我不敢詢問學生對我上課的評價,因為我害怕學生否定自己;相對的,只要我不問,我就永遠不會受傷。

但這件事有個巨大的代價,那就是我們永遠無法抵達真實。

而當我們無法掌握真實時,就很難對自己的行為進行評估跟優化。如果你不知道這樣的內容跟教學法,學生的反應好不好,那麼你就不知道下次應不應該這麼做。


此外,無法抵達真實還會有一個巨大的副作用,那麼就是龐大的恐懼。

真實與現實,其實無法讓我們瑟瑟發抖,但想像力卻能讓我們恐懼萬分。

很多鬼片中,鬼影、猜疑才是最恐怖的,當鬼的真面目揭曉,或許你會說出:「就這???」的反應。

但編劇很清楚,最恐怖的鬼是我們的想像力,而不是有鬼的現實。

上述三點下來,我們成為了一個腦補巨人,卻成為一個發問侏儒,並且承擔著虛假的安全感,還有難以排解的恐懼。


發問,是一種確認事實的做法

那麼我們應該怎麼做呢?就是問,大膽提問、努力確認、擁抱現實。

我是個小劇場很多的人,面對別人的反應我可能會想很多,而這點對我造成很多困擾,也造成很多腦力的消耗。

像是前陣子我有個某個小動作,我覺得同事的臉色好像不太對,我事後想想越來越不對勁,自己也不舒服。

以前的我,可能就放任自己這樣下去。

但這有幾個問題:第一個是我不知道對方到底有沒有不舒服;第二個是我不知道這樣的小動作到底是不是那麼糟糕;第三個是這樣的狀態我自己也很不舒服。

後來我決定去問問看,我就私訊問一下對方,剛剛是不是讓她感到不舒服?如果有的話我感到很抱歉。

對方的回覆是:其實沒有,不好意思讓你這樣想,我沒有那個意思。

就這樣,本來一個可能要讓我小劇場幾天的事情,我消除了不確定性跟恐懼,相對的,我知道了真實,讓人十分舒坦。


你要相信別人的答案

上面這個舉例,或許有人直覺會回我說:那萬一對方心裡不舒服,回應只是敷衍了事呢?

過去的我也會有這樣的擔心,我想這也是很多人不願意發問的第四個原因:我們不相信對方的答案。

然而,如果我們不相信對方的答案,發問就毫無意義,關係也不會有所改善。

你認為對方答案是虛假的、錯誤的、情緒化的,這都是不相信對方答案的作為,導致提問失去意義。

但是,我們如果想要確認真實,就需要相信對方的答案。

如果你覺得對方的回答真的太官腔,或許你可以換個換法,或者過段時間再問一次,然後每次都要相信,持續修正你的認知。(當然,如果你覺得對方有很充足的動機騙你,那就另當別論)

提問很不容易,傾聽更不容易,相信也不容易。

但我相信,這些努力,都會讓我們更靠近真實,得到更真實的關係。

2020.12.15
法蘭克


1/ 你喜歡我的電子報嗎?希望我調整什麼內容嗎?沒錯,我在對你發問,也期待你的回覆。

2/ 我認為看一個人怎麼反應跟行動也很重要,不過我覺得我們都提問太少了,提問也能得到很多有益的資訊

3/ 上述內容很大程度啟發自《會問問題,才會帶人》,這本書真的是本神書
https://www.books.com.tw/products/0010814733

4/ 關於以前我撰寫沉默契約的討論,可以參考

化解衝突的關鍵:找到雙方的「沉默契約」|思考週記

留下一個答复

請輸入你的評論!
請在這裡輸入你的名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