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本文整理自 2020.11.10 電子報內容


嗨嗨,週二又見面啦,歡迎來到我的思考週記,你這週好嗎?

上周我收到一封回信,很有意思,這周我就來嘗試回答一下這位朋友的疑問。

那我們開始。


J:最近我在思考,很多事情我們會願意或是有動力自主完成,是因為有成就感,但是在還沒有取得成就感之前,如何克服無數個想逃避的 moment ?怎麼看待最後決定「放棄」?

延續這個部份,最近也會反問自己:沒有動力或熱情做下去,是不是「不夠上進」?要努力多久才有資格說自己真的做不到?


首先我很感謝 J 的來信,這個問題很有意思,我也很常在思考這個議題。我不敢說自己找到了很詳細的解答,只能嘗試提供我現有的想法,不代表正確,僅供你參考。


放棄的資格與時機

關於你的問題,或許可以簡單理解為「放棄的資格與時機」這件事,而判斷這個絕對是一件難事,更是一件十分個人的決定。

我們常聽到別人說「行百里者半九十」,但作為當局者,我們就是不知道前路到底還剩下多少里,誰知道是十里、還是一千里、一萬里?

又或者,就像是某些人股票套牢一樣。他們覺得自己只要沒賣,自己就不算賠。(當然這個觀念不算很正確)

儘管堅持是美德,但我們的時間跟資源都是有限的,我們需評估自己還要哉多久下去,這不是鴕鳥,而是現實考量。

放棄不總是壞事。


我們為何會想放棄?

在深入討論我們何時要放棄之前,我想先回到根本,先簡要分析一下,我們為何會想放棄?

當我們事情分別用「擅長的」、「喜歡的」來區分,化成四個象限,其中的組成就會為:「擅長又喜歡」、「擅長但不喜歡」、「不擅長但喜歡」、「不擅長不喜歡」。

其中,「擅長又喜歡」你不會想放棄,而「不擅長不喜歡」在允許的情況下,你通常會直接放棄。

真的會讓困擾的,往往是「擅長但不喜歡」、「不擅長但喜歡」這兩種。

而這兩者各有不同要努力的地方。


擅長但不喜歡:嘗試尋找意義

如果你屬於「擅長但不喜歡」,我們可以嘗試從其中尋找意義。

我聽過一些做法,像是思考你平常喜歡什麼樣的工作任務,並分析看看讓你喜歡的「元素」是什麼,像是可能你喜歡做的是分析、或是與人交談等。

接著思考看看怎麼在現有的工作中,有沒有辦法「加入」這樣的元素,如果你喜歡分析,那就多爭取分析相關的工作。

所以說,如果問題是「不太喜歡」(通常不會是很不喜歡,因為很不喜歡你早就離開了),就要去思考「怎麼多一點喜歡」。


對自己誠實,好好探索自己的需求

這部分你需要對自己誠實,去探索自己的需求為何,而這很不容易。同時,我也建議你多找同個行業的朋友、前輩聊聊,最好是熱愛這份工作的人,或許能幫助你尋找到意義。

如果發現自己的需求真的無法在這份工作滿足,離開也是一種對自己負責的方式。

而就我個人很主觀的想法,我認為個人對自己的工作還是要有一定的喜歡比較好,否則你大概不會願意投入太多時間,而這樣會讓你越來越不擅長這份工作。(除非你是天才)


不擅長但喜歡:嘗試尋找方法

不擅長但喜歡,可以說是一種很棘手又常見的狀況。

我想很多朋友都聽過《刻意練習》這本書,其中作者就很講求刻意練習的重要性,只有經過嚴格、設計過的練習,才能讓你出類拔萃。

而他認為天賦是不存在的,天賦只是努力後的結果,所有人只要經過刻意練習,都能到達優秀的高峰。

不過我個人在讀完那本書後,還是沒能很信服這個說法。


每個人都有自己擅長的事情

去年我上過聲音課,我今年也有回去當學長姊。

第一次上完聲音課,我覺得人的聲音是有彈性的,你可以去挖掘自己更多的可能性。

第二次上完聲音課,我同樣認為人是有彈性的,人也有不同的可能性——不過這個「彈性有區間的」,而「可能性,不代表無限可能」。

在聲音的某些環節中,我的的確確感受到,有的讓對我非常吃力,有的聲音我駕輕就熟。

你說這個可不可以練?我認為絕對可以,只要找到對的方法,持之以恆練習,我想一定能更好。

但問題是:值不值得?

我認為自己嘗試已經到了某個水準了,花了 16 堂課,應該足以認清自己了吧?在這個技能還沒糟糕到困擾我的情況下,我決定先擱下它,來日再說。


尋找最好的教材,給自己一個停損點

以我自己來說,我認為人都有擅長跟不擅長的事情,所以我不會逼自己認為我什麼都要學會,這不現實。

但同時,我認為選好的老師跟教材,就相當重要了,我希望我能盡最好的努力,這樣我才能心甘情願地放棄。

好的老師跟教練會有足夠的經驗,判斷學生目前卡在什麼位置,以及目前的陣痛期是否是正常的。

好比學個 SEO,前六個月不太知道自己在幹嘛很正常,這段期間感到困惑很 OK,撐過去你會比較在狀況內。

此時如果前六個月沒撐過去,或許你比較難判斷自己是真的不適合學 SEO,還是只是過早放棄。


利用客觀的標準,衡量自己的成長狀況

嬰兒有個「成長曲線」,去對照自己家寶寶的生長狀況是落後他人,還是領先他人;我們在評估自己是否有好好成長時,應該要多抬起頭,對照他人,還有過去的自己。

如果你多跟同行的夥伴聊聊,了解一下別人當初的撞牆期大概有多久,又做了哪些努力,藉此來判斷自己的路子有沒有歪掉。

而如果你發現自己歪掉了,只能多找找別的方法,如果老師不行就換掉老師,多去上些課,選擇一對一的課程可能更有幫助。


最後,我們只是在求一個「問心無愧」而已

儘管已經寫了 2,000 字了,但在找方法跟找動機這兩項,其實還有很多可以討論的。

或許你會問說,我們為何要這麼努力呢?

我想,只是想求一個「問心無愧」而已。

強哥有一段話我很喜歡,他說:

人的一生中,我們都在被教育,或是被告知追求「要盡力」,年輕的時候覺得,這是大人們,社會們,逼著我們要努力的標準。

然而年紀大了才發現,「我盡力了」,不是逼自己要努力,而是讓自己知道,「我可以放下自己了」的時刻。


去年這時候的我,為了一個超大提案心力交瘁,我當初隨時隨地都在工作,身心俱疲。

在進行提案的前一刻,我改完最後一個版本,我在那個當下,第一次感受到「盡力的感覺」。

我深刻的感受到:這就是當下我能給出最好的答卷,此時我也沒辦法再給更好的版本了——現在就是最好的版本。

所以我也想跟 J 說:是的,要不要放棄,算不算盡力,都是你說的算,沒有其他人能作主。

只要你覺得是好的選擇,那就是好的選擇。

祝福你。

2020.11.10
法蘭克


備註:

1/ 這裡是你的樹洞,歡迎訴說你的低語;但樹洞不會有回聲,除非你指名要回覆唷

2/ 歡迎有想討論、提問的朋友可以來信詢問,如果我認為我能力所及,會嘗試聊聊

3/ 這些年來,我覺得多方證據跟資訊來源相當重要,像是多找不同的前輩跟朋友,客觀的紀錄自己的成績,對於真實了解狀況都很有幫助

4/ 很久以前我寫的文章,也能幫助我們評估自己的能力。
《如何培養有根據的自信?4 個方法打造工作上的自信力》

留下一個答复

請輸入你的評論!
請在這裡輸入你的名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