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本文整理自 2020.9.22 電子報內容

嗨嗨,周二又見面啦,你今天好嗎?

我最近產量大增,上一周大概就寫了七八千字了,大概是想靠輸出來化解自己的某些焦慮吧。

總之,歡迎大家最近多來我的部落格逛逛。

那麼今天想來跟大家聊個略顯老派的主題:為何「知足」是個有效的快樂策略?我想用邏輯的角度,來跟大家解釋這個概念。


「知足」,多麼老派又復古的價值觀,而跟知足相關的句子更是不計其數,好比「知足常樂」、「知足常足,終身不辱」…等等。

不過我最近讀完了正向心理學的經典著作《象與騎象人》,才驚覺:知足的確是個非常有效、能獲得快樂的策略!


快樂從何而來?

首先,我們要思考一件事「快樂從何而來」?假設你平常年終都是一個月,今年拿到三個月,這個「超額的期待」,就會造成快樂的感覺。

同理,本來年終都有一個月,今年卻沒有,這個「期待的落差」就是會造成悲傷或難過的感覺。


人的適應力極強,連快樂都會習慣

第一次吃和牛你會覺得很感動,第一百次吃和牛,你就不會覺得多麼感動了。

人是一種適應力很強的生物,快樂會習慣、悲傷也能適應。研究指出,一個中樂透的人、跟一個發生重大意外的人,在數年後對於生活的滿意程度並不會差異太大。

中樂透的人一開始能大幅改善自己的生活品質,但接下來他就會習慣這樣的基準線了,同樣的體驗並不能帶給他「額外的快樂」了;相對的,如果有人奪走他的東西,他卻會感到憤怒與難過。

白話來說:他們快樂的基準線被拉高了,所以要變得快樂也更難了。

※不過在書中也有說明:這些人還是希望自己可以中樂透。(我想也是)


至於發生重大意外的人,儘管他的平均快樂指數會大幅下降,但後續他也很有可能會適應這個新的低平均值。如果後續發生超過這個平均值以上的好事,對於他來說也會更加深刻。

有人會說:都已經發生那麼多事情了,現在什麼事都嚇不著我了——這就是基準線產生變化的緣故。

※但根據研究,通勤的痛苦是很難習慣的,所以建議大家還是住的離公司近一點。


「快樂有兩種方法:要不改進你的現況,要不降低你的期望」

回到我們最新討論的主題:為何知足是個有效的策略?

聰明的你可能已經發現了,知足就是一個「調降快樂基準值」的方法,透過調降基準值,你對於快樂的感受度會增高,且比較不會習慣於太高的快樂基準線。

「快樂有兩種方法:要不改進你的現況,要不降低你的期望」的後半段部分,就是反應這個說法。


知足是一種客觀的自我審視

不過,或許你會跟我說:欸 Frank 這樣也太阿 Q 了吧!實際上聽到上面那段「降低你的期望」,很少人會覺得是正向描述,而是認為這是在逃避。

有時候降低期待的確是在逃避自己真實的需求,但另一方面,「珍惜」現在自己有的東西,這其實是一種客觀、也是一種照顧自己的方式。

好比說,假設我現在開 Toyota,我覺得很不快樂,因為我沒開 BMW;在還沒開到 BMW 之前,我不能快樂。

這顯然也不對,照這樣的做法,人永遠沒辦法快樂——因為快樂會永遠在未來,而不在當下。

認為自己有一台 Toyota 而感到滿意、珍惜,這並不是阿 Q 或逃避,而是客觀的檢視自己擁有什麼。


結語

知足在訓練的,其實就是我們對於已擁有事物的敏感度——讓我們對於理所當然的一切,不再那麼理所當然。

唯有如此,你才能避開快樂跑步機的效應,永遠在追求更好、更貴的東西,好像在永不停止的跑步機一樣,但卻有永遠不能獲得快樂與平靜。

這說來輕鬆,做來不容易,但我想值得嘗試。

那麼本次就跟各位聊到這,我們下次見。

法蘭克
2020.9.22


備註:

1/ 我最近的新文章是《SEO canonical 2020 終極指南:解決重複內容、跨平台轉載困擾》,歡迎對於 SEO 有興趣的朋友閱讀。

2/ 不管有幾個人回我信,看我的信,我都覺得很知足(?)

3/ 在寫這封信的時候,我聽了好多次「知足」跟「超跑情人夢」。

4/ 今天內容在討論基準線,所以我提早寄信,希望你提早看會覺得開心(並沒有)。

留下一個答复

請輸入你的評論!
請在這裡輸入你的名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