只追求最好的學習,不代表你會快速成長
只追求最好的學習,不代表你會快速成長

Don’t prove yourself.

以前年少輕狂,我看書跟聽課,總是覺得內容如果不夠好,就是在浪費我的時間,不值得一聽;因此,我都會去找最好的講師、看最好的書,認為這樣才是有效率的學習。(想了解我當時多誇張,請見備註一)

不過,後來我發現這樣的心態,對於自己的成長卻有負面的影響,為什麼呢?


只追求最好的學習,不代表你會快速成長

我認為過度追求好的課程,對於成長不見得是好事,因為「只追求最好的學習,不代表你會快速成長」。

如果你是常聽課的朋友,或許會發現有這麼一群人,他們熱愛學習、上過的課程也不計其數,而市面上有點名氣的老師,它們都上過一輪,還能說明哪個老師 A 段上的好、哪個老師場地選的好,通通如數家珍。

我之前也是這樣的人。

追求好的課程不是壞事,鼓勵講師給出更好的課程也是好事,然而後來我發現,我已經不是單純在評估一個好的課程了——而是在追求「完美」的課程。

「哎呀,今天這個講師是不錯,可惜在OOO有點不到位,可惜」、
「這本書還可以啦,可惜後半段壞掉了,不推」

不管是客觀還是主觀,這種評論著實令人上癮,因為這代表著自己有一個更高的立足點來評斷內容,秀優越最爽了。(我真的太棒了、好認真、好專業)


只要沒有看過的,就是新書
只要沒有看過的,就是新書

只要沒有看過的,就是新書

上過很多課的人,有時候會有種心態是:只有完美的課程,才能有最好的成長。

然而,學習不是這樣的,因為學習的重點就是「從不會到會的過程」,只要能創造這樣的結果,就達到學習的目的。學習的目的是成長,不是學習。

就像是那句老話一樣:「只要沒有看過的,就是新書」,以課程來說,只要課程能帶給你啟發、好的行動,那就是一門好課。

其中的關鍵在於:不是只有最營養的內容才能帶來啟發,有時候一些平庸、甚至糟糕的體驗,也能帶來意想不到的啟發。

像是我看了《數位時代的奧格威談廣告》,裡面對於數位廣告的一些描述,我有不認同的部分,但過程中我不斷反思我不認同的原因是什麼,以及我要思考那什麼才是對的。

結果,我產出了品牌訊息溝通的 framework,相當有成就感,也達到了學習的目的——這本書稱不上我今年裡面看過最好的書,但看完書後的啟發,卻是數一數二的高。


不要評斷內容,只需貪婪的學習

我自己反思後,自己以前在評斷學習內容時,多少有一點「自我意識過剩」、「正義使者心態」的症頭:我要公正客觀的評論這堂課、我要找出這本書尚不完美的地方,都是源自於此。

然而這根本不重要,No one fucking cares!這對我也一點好處都沒有,完全沒有,除了一點點的自我優越感以外。更麻煩的是,通常我們否定了一個講者本身、一本書本身,往往會連其他的可取之處都一起拋棄,這實在太可惜了。

既然是來學習的,那我就是把我想要的東西拿走就好,所有的學習都像是自助餐,我就是來汲取我所需要的營養,不好吃的菜跳過就是了,這不影響我要獲得想要的營養。

我稱這樣的學習能力為「學習敏感度」,學習敏感度越高,你就能獲得越多收穫。

老實一點,吃飽比較重要;貪婪一點,人都來了,想辦法挖到最多東西再走。


學習的正確姿勢

結語:我們不是來證明自己的

在幾個月前,我看到了一句話:

Don’t prove yourself, improve it.

這句話對我造成了很大的影響,每當我去上一些「跟我原先期待不太相同的課程」,我都會在筆記上面寫這句話,以及在心裡一直默念這段話(無限默念)。

「我是花錢、花時間來證明我自己很厲害、什麼都會的嗎?」
「不要判斷,先接受,真的不好之後再丟掉就好了。」

藉由這個心態,有幾本一年前的我一定會覺得爛透的書,看完都覺得收穫不少,因為只要能獲得一個好的啟發,其他事情都不重要。

我們應該對市場來證明自己很厲害,而不需要對幫助我們的教材證明自己很厲害。

最後,我也希望你閱讀這篇文章也能獲得一點啟發,挑選你喜歡的、跳過對自己沒幫助的,培養學習敏感度,貪婪學習、貪婪成長。


衍伸討論:那我們應該去篩選好的課程跟書本嗎?

我認為篩選好的課程跟書本還是很必要的,而我現在對於高單價的課程還是會精挑細選,畢竟好的課程能挖掘的,一定會比壞的課程還多。(不然好的課程意義何在?而且經費跟時間都有限啊。)

書本上,我也會挑選評價比較好的書,基於這個標準,我這一年看下來 33 本書,每本我覺得都還不錯,都有不少啟發。

而前面我提到的心態,適用於實際進行學習的每個當下,我們可以「選擇以什麼樣的心態,來面對眼前的情境」;如果只是一味的否定眼前的學習機會,只因為他不夠完美,那或許只是把學習的大好機會拱手讓人,太可惜了。

時間很貴,不要浪費。


備註一:在「兩岸三地 」補習的學生

我以前是個熱愛補習的學生,而且我非常喜歡上頂尖老師的課。

我高三時選補習班,數學在桃園昊德劉騏、英文在桃園台大周百辰、社會在中壢洪明(林一鳴與羅士豪),真的在「兩岸三地」補習,只因為我認為這四個老師是最適合我的好老師。

我在武陵時,也沒聽說什麼同學像我這樣補習,但這沒什麼好炫耀的,因為這樣通勤的成本跟學費都會昂貴很多,不太值得效仿。

但我現在還是覺得,當時能上那四個老師的課,真的是很爽,金送。


備註二:「人都來了」

在寫這篇的時候,搜尋羅士豪老師發現 YouTube 上有他的視聽課程影片,又好好懷念了一下(我的老天這傢伙都沒有老,太可怕了)。

羅老師在上課時常說:「人都來了~帶點東西走」,其實就是這篇文章想表達的意思呢。

「什麼是快樂的秘訣」的圖片搜尋結果

留下一個答复

請輸入你的評論!
請在這裡輸入你的名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