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avicon02

Grounding 介紹:被 Google AI 引用的祕密,就在 Grounding 中

如果你理解 Grounding 的概念,你會更深入的了解 AI 搜尋的運作原理,以及為何原本的排名機制(blue link 排名)對於 AI 搜尋有重大意義。接下來就讓我們來了解 Grounding 是什麼。

一些人認為:傳統 SEO 已死,不必在追求原本的高排名。

但如果你理解 Grounding 的概念,你會更深入的了解 AI 搜尋的運作原理,以及為何原本的排名機制(blue link 排名)對於 AI 搜尋有重大意義。

接下來就讓我們來了解 Grounding 是什麼,還有「傳統高排名」(blue link 排名)和 Grounding 的關聯。


Grounding 是什麼?

Grounding 就是:當 AI 給出答案時,同時指出能夠驗證這個答案的來源,並且保證內容真的出自那些來源。

Google Vertex AI 文件說明:「Grounding is the ability to connect model output to verifiable sources of information.」(Grounding 指的是將模型輸出與可驗證的資訊來源相連結的能力。)

Grounding 本質上是「要求答案必須有可驗證來源」這種名詞化的品質目標;而像 RAG 這樣的「檢索-後-生成」流程,則是達成這個名詞目標(grounding)所採用的動作/方法。


白話理解 Grounding

把 grounding 想成「附帶發票的說法」。

朋友 A 說:「這台二手手機只要 3,000 元!」

你半信半疑,朋友 B 補一句:「真的,這是賣家開的正式發票,上面寫 3 000 元。」

發票=可驗證的證據 → 你立刻相信了。

在生成式搜尋裡,AI 給出的文字就像朋友 A 的話;grounding 就是強制 AI 同時亮出那張「發票」(來源連結或原始段落),確保每句回答都有可查證的依據。沒有發票就不算完成 grounding。


為什麼需要 Grounding?

在「生成式搜尋」(Generative Search)裡,搜尋引擎會先讓大型語言模型(LLM)用自然語言直接回答問題,再附上一些網頁卡片或連結。

LLM 雖然很會寫字,但有時會「幻覺」──也就是把沒看過的資料編造出來。

Grounding 的目的就是把模型的回答綁在真實、可驗證的資訊上,讓它「有憑有據」。Google、Microsoft 等平台都把這件事列為核心功能。


Grounding 帶來哪些好處?

  • 降低幻覺:模型不再隨意猜測,而是引用真正存在的文字或數據。
  • 建立信任:使用者能點開來源,比傳統「黑箱式」聊天更安心。
  • 方便審計:尤其在醫療、金融、法規等高風險領域,需要追溯每一句話的證據。
  • 即時更新:透過即時檢索,模型可以回答「最新新聞」之類的問題,而不必等到重新訓練。

怎麼進行 Grounding?

1. 像寫報告先找資料:系統先把你的問題拆成各種檢索關鍵字或向量,去網路或私有資料庫撈到相關片段。

2. 把資料放進提示單:這些片段被貼進 LLM 的提示(prompt)裡,模型就像拿到一疊筆記,回答時會參考裡面的句子。

3. 答案出爐,同步貼上註腳:模型輸出後,平台會把用到的段落或網址顯示在答案下方,讓你一點就能看到原文位置。Google Gemini 的「Ground with Google Search」、Azure 的「Grounding with Bing Search」都是這種流程。

上述這個做法常被叫作 RAG(Retrieval-Augmented Generation):先檢索 (R),再生成 (G)。

RAG 是目前最普遍的 grounding 技術,但 grounding 本身只說「要能對照來源」,不限定一定用 RAG。

延伸閱讀:《新手也能了解,一次搞懂 RAG


實際舉例

假設你問:「2024 巴黎奧運開幕式在幾月幾號?」

系統把問題拆成「Paris Olympic opening ceremony date」之類的查詢。

從官方網站或新聞頁面抓到「2024 年 7 月 26 日」這段文字。

把這段話放進提示後,模型回答:「開幕式訂於 2024 年 7 月 26 日(見官方新聞稿)」;答案下方同時顯示該新聞稿的連結。

你可以點進去核對,確認不是 AI 胡說。


Grounding 與 Google AI 搜尋的關聯

在 Google 的生成式搜尋(AI OverviewsAI Mode)中,grounding 是一條核心品質守則:系統產生的每一句話都得可回溯到可驗證的資料來源,例如網頁段落、官方文件或地圖資料。

Google 在 Vertex AI 文件裡將其明確定義為「將模型輸出連結至可查證資訊的能力」,目的在降低幻覺並保留稽核性。

要做到這一點,Google 會先檢索可信內容,再把擷取到的片段注入提示(屬於典型的 RAG 流程),接著只用這些片段來撰寫總結,並把來源以醒目的超連結或「藍色小卡」形式直接呈現在 AI Overviews 中,方便使用者一鍵跳回原頁。

Search Central 的官方說明亦指出,AI Overviews 和 AI Mode 會在生成答案的同時「顯示支援性連結」,讓人快速探索更多網站。

對 SEO 而言,這代表搜尋生態首次出現「被 AI 引用就能取得顯眼曝光」的新賽局——只要內容足夠權威並被選為 grounding 來源,即使傳統排名不在前列,也可能在 AI Overviews 的頂端獲得大量可見度。


AI Overviews:把 Grounding 證據端到使用者眼前

當你的查詢觸發 AI Overviews 時,Google 會先進行多路檢索、挑出句子(chunk),把它們塞進 LLM 的提示,然後生成一段自然語言答案;同時把用到的片段變成「藍色卡片」或小連結附在答案旁。

這整個過程就是把 grounding 從後端邏輯變成使用者能點擊的 UI。Google 官方稱這種做法提升了搜尋滿意度,並在主要市場(美、印)帶動 10% 以上的搜尋活躍度。

延伸閱讀:《AI Overviews(AI 摘要)介紹:AIO 是什麼?品牌要如何勝出?


「傳統高排名」(blue link 排名)和 Grounding 的關聯

傳統排名還是「第一道篩網」

Google 雖然加入了 AI Overviews,但它在後端仍先跑一次經典排序演算法(PageRank、內容品質、E-E-A-T 等)來決定哪些網頁比較可信、主題吻合。這些被判斷為「品質高且相關」的頁面,才會進入下一步供 AI 取材的候選池。

Google 的官方 Vertex AI 文件也明講:Grounding 會「使用 publicly-available web data」作為素材,前提是那些資料已通過搜尋品質門檻。


Grounding 從高品質候選裡「切段落」

進到候選池後,系統會把頁面切成數百字以內的段落(chunk),再依與使用者查詢的語意相似度重新排序,挑前幾個段落塞進 LLM 提示。

最近一份 Surfer SEO 的實測統計,列出了被 AI Overview 引用的來源常見特徵:段落短、標題清楚、域名權威度高、內文含實際數據或第一手經驗等。

而這些特徵大多也正好是傳統 SEO 已強調多年的最佳做法。


AI Overviews 把「被引用的段落」公開給使用者

LLM 讀完這些段落後產生一段自然語言摘要,Google 會把用到的段落變成藍色卡片或連結顯示在答案旁。這個 UI 讓使用者能直接點進來源——也就是 Grounding 的成果被「端到前台」展示。


高排名與 Grounding 的關係

高排名是門票:沒有通過傳統排名,就不會被拿來做 Grounding。

Grounding 是二次競爭:在「拿到門票」的頁面裡,只有那些段落結構乾淨、信息密度高、權威度佳的部分會被抽中。

AI Overviews 是新舞台:被抽中的段落會直接曝光;同時一般藍連結可能被擠到下方,點擊率下降。

這讓 SEO 目標變成雙線作戰:既要保持傳統排名,也要讓內容易於被切片引用。


如何改進內容,更容易成為 Grounding 材料?

看完上述內容我們就能理解:設法讓自己的網站適合成為 Grounding 的材料,是很有價值的。

以下是建議的改進方向。


1. 內容結構:讓段落「一看就能切」

標題問答化: 把使用者常問的子問題寫成 H2/H3,例如「# 什麼是零知識證明?」

答案先行: 段落開頭直接給結論,後面再補細節;避免把答案埋在長篇敘事裡。

短塊分段: 每段 2‒4 行、< 150 字;系統的 chunker 較容易完整抓取。

內嵌微型 FAQ: 在章末列 2‒3 行的 Q&A,可顯著提高被抽為引用的機率(GEO 社群廣泛驗證)。
Walker Sands


2. 語意標記:讓機器「看得懂」

Schema.org 標記:FAQPage、HowTo、Article、Speakable 等 JSON-LD,把「這段在回答什麼」明碼寫給爬蟲看。

語義化 HTML:article、section、figure, figcaption、time datetime 屬性,提供機器行間提示。

作者與日期:用 author、datePublished、dateModified;Google 會把這些欄位納入可信度與新鮮度評分。


3. 權威與原創:給 LLM 真材實料

第一手數據:實測結果、統計表、專家訪談紀錄——模型更愛引用「網上找不到第二份」的內容。

外部背書:引入同行評審、政府或權威機構的連結,強化 E-E-A-T 信號。

清楚標註來源:就算 Google 不一定顯示你自己的引用,這些註腳仍會被用來評估段落可信度。


4. 技術衛生:確保爬蟲可以輕鬆拿到內容

Canonical 與 noindex 對齊: 避免同內容多網址,導致權重分散。

LCP / CLS 最佳化: AI 搜尋同樣量測頁速指標;慢頁面可能在第一關就被判低質。

robots.txt 與快取控制: 別意外阻擋 Googlebot,並確保持續更新後能及時收錄。


5. 新鮮度與維護:維持長期「可引用」狀態

固定版次節點: 在標題或導言標注「最後更新:2025-08-01」,並同步更新 dateModified。

增量更新而非大改: 大幅改動易導致舊段落 404;改寫時保留舊 URL 或設定 301。

內容觀測: 利用 Search Console 「AI 功能」報表查看哪些頁面被引用、哪些查詢觸發 AI Overviews,持續回饋調整。


SEO 的新未來:AXO(AI eXperience Optimization)

隨著 AI 搜尋的發展,我們希望出現在各個 AI 搜尋引擎、各個垂直的搜尋引擎。

在 AXO(AI eXperience Optimization)中,我根據不同的層次,分類了 AAO、BEO、GEO、AEO、SEO,定義了不同的工作任務。

SEO 找得到 → AEO 說得到 → GEO 連得到 → BEO 買得到 → AAO AI 替你做到。

延伸閱讀:《AXO(AI 全搜尋體驗)介紹:一次理解搜尋的未來與布局

Axo 250722

Frank Chiu
Frank Chiu

SEO 顧問、行銷顧問。協助本地企業與跨國企業導入 SEO 跟行銷方案,包括:雀巢、凱基銀行、大人學、居家先生、IKEA、Vocus 等。

訂閱電子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