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本文整理自 2020.07.28 電子報內容


嗨嗨你今天好嗎?

我普通好,最近真的好累,也沒有中頭獎,人生好難;不過先不討論這些了,今天想跟你聊聊「應該」這件事情。

今天文章或許會有點長,但我想你會有收穫的,進入正題。


我們生活中都有各種的「應該」,像是:

我午餐「應該」吃更健康一點;
我晚上「應該」去運動;
我「應該」要更努力一點。

這些「應該」不見得會真的用這個詞彙顯現,它更像是一個心態,一個理想我的行為。

通常我們「應該」後面接的事情,都是很正面、積極的事情,但通常又是我們當下「不想做的事情」。

當我們說了「應該」,幾乎意味著「我不想做這件事」,而這件事相當棘手,會對我們造成很大的反作用力。


如何擺脫「應該」?

這半年多來,我花了很多力氣跟「應該」對抗,目前戰績也不算是很好,但我也試圖整理出一點可能的方案,提供給大家參考。


第一個,是「我決定」:這個概念是我的老師周震宇分享的,我們可以嘗試把語言中的「我應該」,換成「我決定」。

我晚上「應該」去運動 → 我晚上「決定」去運動。

本來我們的「應該」,多多少少有種被那個理想我,推著自己往前進的感覺,誰都不喜歡被這樣推著;如果改成當下的自己「決定」去做這件事,自己的自主權會更高一點,也會更甘願一點。

不過這招用久了也會有點毛病,某些事情自己就是不喜歡,有時候用起來會有種很自虐的感覺、硬逼自己喜歡的樣子,此時會比較討厭(斯德哥爾摩症候群的概念),那大家可以自行試試看。


第二個,是「不帶太大情緒」

“Pain is inevitable. Suffering is optional.” 村上春樹這句話可以代表我想分享的第二個觀念。

我覺得某些事情終究是蠻討厭的,像是健身跟 Netflix 相比、吃健康餐跟麥當勞相比,哪個比較輕鬆?畢竟地心引力就是向下,要違反人性地往上走,多少會吃點苦頭。

此時我們可以盡可能決定「自己想受」多少苦,你可以盡可能決定自己要花費多少情緒在那件事上。

這個方法我個人挺受用的,至少我減肥這三個多月來,幾乎是靠它度過的。(我不會用「撐」這個字,因為我沒那麼痛苦)

對於那些必然發生的痛苦,不帶太大情緒可以降低一點副作用;缺點呢,就是它多少有一點否定自己情緒的感覺存在,如果用的太多,反而會造成靈肉分離,也不是好事。(我也深受困擾)

※說到這裡可能有人會想跟我討論正念了,不過我自己還沒讓自己到那個境地,本次就不多談。


沒有那麼多的「應該」

在最後,我想跟各位說說:其實人生中的應該沒有那麼多,你不結婚不會死、你不買房不會死、你不當個異性戀不會死、你不讀研究所也不會死、你不外向也不會死。

你不認同這篇文章當然也不會死,人生沒那麼多應該的,你是自由的——很多的「應該」來自於社會、來自於父母,但你可以「選擇」要不要買單。

當然,你不用覺得應該要遵照我的建議走,只要你現在開心、以後開心就好,這樣就太足夠了。

Take care and Relax.

2020.7.28
法蘭克

留下一個答复

請輸入你的評論!
請在這裡輸入你的名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