閱讀不應該是苦差事,越輕鬆、越愉快,越容易做到。
以下我會分享怎麼讓你使用電子閱讀器來提升閱讀量,並透過「增加提示」來提升閱讀量。
本次使用架構為「福格行為模型」(動機 M、能力 A、提示 P),與《原子習慣》中的「讓好習慣顯而易見且容易開始」。
在「提示」的世界觀中,我們不行動,不是因為我們懶、不是我們不自律,僅僅只是因為沒有提示、沒有提醒。
文章目錄
一、打造物理環境:讓閱讀器「看得到、拿得到、讀得到」
就像是想打好球類,一定要常碰球一樣。不碰書、就沒有閱讀分鐘數,碰書越頻繁、越有機會看更多書。
1. 隨身攜帶電子書閱讀器
我非常推薦大家要隨身攜帶 6~8 吋的閱讀器,而且要買一個隨身包包,讓你可以隨時把閱讀器拿出來。
如果你今天放在家裡、那再外面排名你就沒機會看。
如果你放在後背包,可能等捷運的三分鐘,你就不願意拿出來了。
但如果你放在隨身的小背包,那就有很大的機會可以抽出來看。
2. 顯而易見的放置位置
可把閱讀器擺在必定會經過或注視的地方:
- 床頭桌:提醒自己睡前想要看書。
- 餐桌或廚房檯面:煮飯等候間可翻閱幾頁。
- 沙發旁的小桌:想放鬆時,隨時都能拿起來讀。
原則是「哪裡最容易注意到、最方便拿取」,就把閱讀器放在哪裡。
容易看到、就多提醒自己一次可以翻翻書。
二、零阻力閱讀:降低摩擦力,降低內耗
1. 預先下載/離線閱讀
先把想看的書全部下載好,或列出閱讀清單,避免臨時搜尋、購買、下載等繁瑣流程。
如果想看書 2-3 分鐘時,書本還沒下載好、還沒打開,那就會摩擦力非常大、降低行動意願。
最好一打開就是書,直接開始看、避免消耗。(這一項也跟「提升能力」有關)
2. 多設備同步閱讀
若閱讀平台支援多裝置同步(手機、平板、電腦、Kindle/Kobo 閱讀器),可利用零碎時間(通勤、排隊、等候)用手機看幾頁;回家後再用閱讀器繼續。
同步功能可以確保不會因「換裝置而重頭找頁數」,閱讀體驗更持續流暢。
3. 降低「競爭者」的威脅
若我們容易被手機、電腦、電視分心,可將它們暫時收起或放在較遠處。
俗話說眼不見為淨,看到的東西,影響力會提升,所以我們要讓閱讀器觸手可及;看不到的東西,影響力會下降,這時候就要把「誘惑」放在遠一點的地方。
因此為何推薦用電子書閱讀器?而不是用功能更強的 iPad 或手機?因為閱讀器功能非常簡單、甚至簡陋,你拿著閱讀器,就只能讀書、而不用選擇。
三、強化數位輔助:善用軟體、裝置與服務
靠許多數位工具,可以提供更多的提示效果。
1. 增加推播提示
很多平台提供「閱讀目標」(Reading Goals)、「連續閱讀天數」、「閱讀打卡」等統計功能。
若平台沒有推播,可用鬧鐘、行事曆、任務清單 (To-Do) App 來提醒;讓各種閱讀 APP 的通知多跳出來一些,就更容易提醒我們要閱讀這件事。
當你每達成一個目標或累積一定天數後,平台或 App 通常會顯示「閱讀紀錄」或「里程碑」,給予成就感。
這一點微信讀書做的特別特別好,非常推薦大家體驗看看。
請記得一定要多鼓勵自己,只有多鼓勵自己、多提供正回饋,人才會更喜歡上這件事。
2. 善用外部追蹤工具
使用習慣追蹤 App(如 Habitica、Streaks、Done)來記錄並鼓勵完成每日、每週閱讀目標。
透過「打卡」、累積分數、虛擬獎勵等機制,提升我們閱讀樂趣與動力。
3. 每日提醒、鬧鐘提示
設定鬧鐘或手機推播,在固定時段提醒:「該看看書囉!」。
建議選擇輕鬆愉快的提示音,避免過於頻繁或刺耳,讓我們對閱讀維持正面聯想。
四、活用「習慣疊加」與情境綁定:把閱讀融入既有生活節奏
1. 習慣疊加(Habit Stacking)
習慣疊加(Habit Stacking)是《原子習慣》中的重要概念:「當我做完 X,就進行 Y」。
例如:
- 起床後 → 喝水完馬上看 5 分鐘電子書
- 泡好咖啡後 → 閱讀幾頁書
- 吃完午餐後 → 花 10 分鐘閱讀
- 睡前關燈前 → 用電子書閱讀器看上 15 分鐘
- 在舊習慣後面「立刻」接續新行為,舊習慣就成為閱讀的「提示」。
以我自己來說,我會上廁所、工作告一段落,就翻幾頁書、僅僅幾頁就好。
2. 情境綁定
固定的通勤時間(公車、捷運、火車),可養成「上車就拿出閱讀器」的儀式。
若有健身習慣,可在跑步機或腳踏車練習時,把閱讀器放在前方支架上閱讀(前提是安全無虞)。
特別是捷運上非常適合看書;如果真的太擠,可以準備一些 Podcast 或利用支援 TTS(Text-to-Speech)來播放書籍。
我們可以檢視日常哪些時段或活動,可直接綁定「看書」。
這也是為何我推薦電子書,因為實體書要帶出門看的難度高很多,不方便很多。
3. 「No Zero Day」概念
每天至少翻開閱讀器一次,就算只看一頁也好。中斷次數越少,越能保持習慣慣性。
「Zero Day」指的是一天中完全沒有為自己的目標或夢想做出任何努力的日子。相對地,「Non-Zero Day」則是指即使只做了一點點事情,也算是有進步的一天。
例如:在 11:58 PM 時,寫一句話、做一個伏地挺身、讀一頁書,這些都能讓這一天成為「Non-Zero Day」。
以前我對於這樣的概念不以為然,我覺得真的這樣幹不就是自我欺騙、有何意義?但後來我開始實際嘗試後,有了更深的理解。
以產品價格來說,1 元與 0 元,本質上就是不同。1 元是有門檻的、會篩掉很多人的;但 0 元是完全的免費,免費就是免費、與付費就有天壤之別。
而「Non-Zero Day」也是相同的道理,如果你有讀一頁,你只是讀的少、但你還是「有讀」。
如果一頁都沒有翻,那就是「沒有讀」。
可以想像老師在詢問學生的進度,「有把作業攤開來、寫下第一個字」VS「連檔案都沒打開、一個字都沒碰」,依然有本質的不同。
有 VS 沒有,就是不一樣的事情。
因此只要讀一頁、讀一分鐘的,那也是非常非常有價值的。
而且一旦開始一分鐘,很多時候你就忍不住多看幾頁了。
4. 允許中斷、勇於重啟
若因工作或生活繁忙而中斷,不要灰心、不要則被自己。
我們只要再次拿起閱讀器、看一分鐘、看幾頁,就算重啟成功。
中斷並不可怕,最重要的是不要放棄重新開始。
不要責難自己,永遠要為願意重新開始、再次站起來的自己喝采。
五、外力介入
1. 社群互動、讀書會
與朋友、家人或同事組成「讀書會」,每週或每月分享讀後心得、金句,互相討論、激勵。
如果大家規範要讀完一本書,你多半更有動機讀完這本書。人有時候不願意為自己努力,但會願意為了別人而努力。(這一項也跟「提升動機」有關)
2. 主動創造 deadline
之前我有一個老師的著作都沒開始看,後來我報名了他的實體課程,為了讓實體課程更值得,我就連夜把那本書看完了。
有一本書我看很慢,但我接下了一個講座,我必須把書看完才能講,我也非常快的把書看完了。
我們可以主動創造 deadline、主動創造挑戰,讓外界推著我們往前走,不知不覺就看了更多的書了。
「目標是有截止日期的夢想。」——拿破崙·希爾(Napoleon Hill)
結論:打造「想讀就能讀」的多元提示環境
要讓「打開閱讀器看書」這件事自然而然地發生,就要從多層面着手:
- 改造物理環境:讓閱讀器隨手可得,減少其他分心。
- 優化數位工具:善用推播提醒、行事曆、預先下載好內容。
- 習慣疊加與情境綁定:把閱讀融入日常既有流程。
- 減少阻礙:從操作到護眼都盡量簡化,讓閱讀更無負擔。
- 多層次提示:運用視覺、聽覺、行為連鎖,並適度營造儀式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