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登入
- 註冊
商業模式是什麼?本質的商業模式介紹及商業模式九宮格(BMC)
商業模式是行銷的起點、是商業的起點,了解商業模式,就能更加了解商業的本質。

說起商業模式,很多人會直覺討論到:Alexander Osterwalder 與 Yves Pigneur 提出的 Business Model Canvas(BMC),也就是商業模式九宮格。
本文一樣會提及 Business Model Canvas,但我覺得那個有些複雜,對於一般人幫助有限,我會嘗試提出一套我個人的見解,幫助你深入理解商業模式。
商業模式是行銷的起點、是商業的起點,了解商業模式,就能更加了解商業的本質。
商業模式是什麼?
Business Model Canvas(BMC)對「商業模式」的官方定義:「商業模式描述的是一個組織如何創造(create)、傳遞(deliver)並擷取(capture)價值的整體邏輯」。
BMC 以一頁九大構面的可視化畫布,把這句話拆解成九個互相連動的假設區塊──誰是顧客、為何有價值、錢怎麼流入與流出、需要哪些資源與活動、以及哪些夥伴協作──讓團隊能快速討論、測試並迭代這套「價值邏輯」。
更直白的商業模式理解
而我覺得商業模式可以理解的更簡單,商業模式就是討論公司能靠什麼方式,來獲得商業上的成果,也就是怎麼賺錢。
因此,商業模式就是討論公司:靠什麼賺錢(what),找誰賺錢(who),如何達成(how)。
更重要的是,好的商業模式會讓公司能越賺越多、越賺越輕鬆、競爭對手越難與我們競爭。
延伸閱讀:《市場行銷學:「行銷」(Marketing)到底是什麼?深入挖掘行銷定義與本質》
怎麼判斷自己的商業模式好不好?
1. 錢有沒有真的進口袋?
問自己:「如果今天不再接單,我的帳戶還撐得到下個月發薪嗎?」
為什麼:小生意最怕現金斷鏈,Cash is King──花得少不如收得到。
做法:能做預收就預收(訂閱、會員卡、訂金);能催款就縮天數。
2. 老客自己會回來嗎?(複購)
問自己:「下個月的客人裡,有沒有一半以上是回頭客或朋友介紹?」
研究指出,留住老客 5 % → 利潤可多 25-95 %。
檢查:看看近 3 個月,不花廣告費能不能維持基本人流;做得到,才算有「黏著力」。
3. 每賣一單,口袋是不是淨多一點?
問自己:「一杯豆漿賣 35 元,扣掉豆、瓦斯、人工還剩多少?」
這就是單位經濟,我們要算清楚一件商品/一次服務的進、出後,到底能賺多少錢。
快算式:售價 − 直接成本 > 0,且毛利不能低於 30 %,不然很難養活自己。
4. 撐得過「烏雲天」嗎?
問自己:「萬一原料漲 10 %,或客流掉 30 %,我能活三個月嗎?」
建議連中小企業都要做簡易壓力測試:設幾個最可能的壞情境,提早備現金或調價格。
底線:帳上或銀行額度 ≥3 個月固定開銷。
5. 生意變大,人會不會先累倒?
問自己:「單量翻倍時,我的利潤是跟著增,還是被雜事吃掉?」
如果靠自動化、模版或平台(例 Shopify 小插件),量越大、人力成本占比越低,利潤就會放大。
指標:營業額↑時,毛利率不掉、現金流變厚,表示模式能放大。
成長飛輪是所有商業模式的終極追求
所謂的「成長飛輪」,就是「越用越好、越好越用」,讓生意像陀螺自己加速,不必每次都重新踩油門。
2001 年,Jeff Bezos 在一次高層會議的餐巾紙上畫下這個連環箭頭——後來被稱為 Amazon Flywheel(亞馬遜成長飛輪)。
核心敘述只有一句:「降價 → 顧客體驗更好 → 流量增加 → 賣家湧入 → 選擇變多 → 成本結構再下降 → 可以再降價。」
Bezos 認為,任何一環被加速,都會推動下一環,最終整個輪子越轉越快,形成自我強化的增長引擎。
“Lower prices lead to more customer visits. More customers increase sales volumes and attract more sellers, which then expand the selection, improving the customer experience further … feed any part of this flywheel and it accelerates the loop.”
「更低的價格會帶來更多顧客造訪;顧客變多後,銷售量提升,也會吸引更多賣家加入,從而擴大商品選擇,進一步改善顧客體驗……只要向這個飛輪的任何一環注入推力,整個循環就會加速。」
追求競爭優勢
當一家企業擁有難以被對手複製、能持續為顧客創造相對更高價值(或更低成本)的一組能力、資源與做法時,就具備了競爭優勢。
而好的商業模式,就是為了創造競爭優勢。
波特(Michael E. Porter)對「競爭優勢」的核心定義:
“Competitive advantage grows fundamentally out of value a firm is able to create for its buyers that exceeds the firm’s cost of creating it.”
——Michael E. Porter, Competitive Advantage: Creating and Sustaining Superior Performance (1985).
「企業只有在為顧客創造的價值,長期高於自己付出的全部成本時,才真正站上競爭優勢的制高點。」
如何建立競爭優勢?
波特指出,企業可以透過兩種路徑建立競爭優勢:
- 成本領先(Cost Leadership):以最低成本提供同質或可接受的產品/服務。
- 差異化(Differentiation):提供競爭者難以複製、且顧客願為之付溢價的獨特價值。
當這兩種優勢進一步與「市場範圍」(全面市場或利基市場) 結合時,就形成著名的 3 種通用策略框架:成本領先、差異化,以及聚焦策略下的成本聚焦與差異化聚焦。
要讓這些策略長久生效,企業必須回到 價值鏈:從研發、採購、製造到行銷與售後,逐一檢視每項「價值活動」,找出可降本或增值的環節,並確保各活動相互強化,使競爭者難以仿效。
- 價值鏈觀點(Value chain):企業需拆解從研發到售後的每一環「價值活動」,找出可降低成本或提升價值的節點,並讓各活動相互強化,才能使競爭優勢難以被模仿。
歸結為一句核心公式:競爭優勢 = 顧客感知價值 − 企業成本 > 0,且要能持續維持。
Consistently Winning
之前聽 NBA 熱火台灣球探 Henry 的分享,他提到熱火內部有機制跟文化來打造 Consistently Winning 這件事,能讓球隊持續贏球的文化。
我很喜歡 Consistently Winning 這個概念。我覺得商業模式也要是這樣,你必須努力創造競爭優勢,藉此讓公司能做到 Consistently Winning。
換句話說,什麼條件能讓公司跟個體「持續贏下去」?這對我來說是個很迷人的問題,從這個角度分析一些 case 我也獲得了不一樣的啟發。
好比說,在這次藍途的分享中,同學 Kevin 分享汪喵星球的商業模式,從中就能看到重資產、重研發、集團化作戰帶來巨大競爭優勢,讓他們在市場上能持續獲利。
大公司案例分享:什麼樣是好的商業模式?
Apple|硬體即門票,服務才是長尾收費
核心說明:用封閉生態鎖定 20 億裝置,然後賣 App、雲端、內容與金融服務。
財務亮點:iPhone 仍占逾半,但 2025 年服務收入突破 $1,070 億、佔比近 25%,且毛利率遠高於硬體。
護城河:自研晶片+作業系統+App Store 30% 抽成+隱私承諾,形成使用者與開發者雙重鎖定。
成長飛輪:裝置基數↑ → 付費訂閱↑ → 生態體驗更完整 → 裝置續購率↑ ——現金流自迴圈。
Microsoft|「雲+訂閱」雙保險,再把 AI 當疊加 ARPU 的渦輪
核心說明:以 Office 365 與 Azure 雙管齊下,讓企業離不開微軟,再用 Copilot 拉高單客價。
財務亮點:2025 會計年度 Q4,Microsoft Cloud 營收 $467 億、年增 27%,整體營益率持續擴張。
商業槓桿:訂閱制(高續約)+雲端用量制(隨工作負載浮動)+平台 API 收費,三重現金來源。
成長飛輪:雲服務用量資料→改進 AI 模型→Copilot 價值提升→企業付費層級上升→用量再增。
NVIDIA|賣的不只是 GPU,而是整套 AI 基礎建設租金
核心說明:設計晶片+掌控 CUDA 軟體生態,把「算力」變成類似作業系統的壟斷平台。
財務亮點:2025 會計年度 Q2 營收 $467 億、年增 56%,資料中心佔比 88%,毛利率逾 72%。
模式關鍵:晶片售價一次性,但軟體授權、Hopper/Blackwell 平台服務與 OEM 認證伺服器帶來經常性收入。
壟斷力:開發者要用 CUDA、生態只能跟著 NVIDIA,且硬體升級週期短,形成「升級稅」。
Shopify|讓全球商家「外包一切雜事」,自己只專心賣
核心說明:先收訂閱(SaaS),再從每一筆交易抽佣、收金流與物流費,賣金融服務。
財務亮點:Q2 營收 $27 億、年增 31%;Subscription Solutions 佔 24.5%,Merchant Solutions 佔其餘近 3/4,且自由現金流連八季轉正。
成長飛輪:商家數↑ → GMV↑ → 金流/廣告/資金融資收入↑ → 更多資源強化平台功能 → 吸引更多商家。
差異化:用 AI(Shopify Magic)、一站式結帳,以及自營物流,把「開店到出貨」流程時間降到業界最低。
中小公司案例分享:如何打造自圓其說的商業模式
大公司的案例儘管美好,但對於個人來說,未必能有效使用。接下來分享多一點中小公司的案例。
1. 超垂直訂閱盒:把「喜好+驚喜」變成月費
案例:英國 Blue Coffee Box – 父子兩人創業、團隊僅 3 人,靠精品咖啡訂閱做到年營收 US $78 萬、月收 US $1.4 萬,模型極簡:每月寄 3 款小批次咖啡豆,客戶預付 1–12 個月。
模式亮點
- 先收錢再採購:訂閱預付縮短現金週期。
- 可複製主題多:茶葉、保健食品、手作材料都能套用。
- 留存祕訣:持續更新「故事+品嚐筆記」提高體驗差異化。
2. 微型 SaaS:一人公司也能年收千萬台幣
案例:Bannerbear – 新加坡開發者 Jon Yongfook 以「動態圖片 API」切 1 個痛點就好,4 年從 0 到 US $3.6 萬 MRR(年經常性營收約 US $43 萬),仍是單人核心 + 外包客服。
模式亮點
- 高毛利訂閱:70–90% 粗利,規模不需人海。
- 自動化營運:文件+Webhook 讓用戶自助上手,創辦人專心產品。
- 最佳切入:找「大平台缺少的小功能」(e.g. Shopify、Notion 外掛)。
3. 產品化服務:把專案工作變「月租制」
案例:180Sites – 8 人團隊提供中小企業網站 24 個月包月方案,月費 US $180 起,年經常性營收 US $95 萬;交付流程高度標準化、前 24 個月回收製作成本,之後轉為純維護現金流。
模式亮點
- 先收長約:鎖住現金流+減少銷售頻率。
- SOP + 模板:用模板、工單把客製變半成品,交付天數壓到最低。
- 利基策略:只做「清潔公司網站」這種窄市場,更好複製與口碑擴散。
Business Model Canvas(BMC)介紹
以下說明 Business Model Canvas(BMC)、商業模式九宮格的細節,用來在一頁紙上描述「如何創造、傳遞並獲取價值」。
價值主張 (Value Proposition)
定義:企業提供的產品/服務組合,用來解決顧客問題或滿足需求,並與競爭者區隔。
例子:Spotify 讓使用者能隨時在各裝置聆聽大量合法音樂,並透過「免費廣告版」與「付費去廣告版」滿足不同需求。
顧客族群 (Customer Segments)
定義:企業選擇要服務的明確人群或組織類型。
例子:LEGO 除了傳統兒童市場,也推出「Adults Welcome」系列,專門鎖定喜歡收藏與動手組裝的成年人(俗稱 kidult)。
通路 (Channels)
定義:企業接觸顧客並交付價值主張的途徑,涵蓋宣傳、銷售、交付與售後。
例子:Apple 透過自家線上商店與全球 Apple Store 實體門市,讓顧客可在線上完成下單、到店取貨或直接體驗購買,同一帳號即可無縫切換。
顧客關係 (Customer Relationships)
定義:企業為取得、維繫並擴張顧客而建立的互動形式。
例子:Amazon Prime 透過年度/月費會員制,提供免運、影音串流等綜合服務,強化顧客黏著度與重複消費。
收入來源 (Revenue Streams)
定義:企業自各顧客族群獲取現金的方式。
例子:Netflix 主要收入來自訂閱費,而不同層級(含廣告版、家庭共享版)對應不同價格。
關鍵資源 (Key Resources)
定義:為使商業模式運作,企業必須掌握的最重要資產。
例子:Toyota 的「豐田生產方式 (TPS)」與全球工廠體系屬於核心製造資源,支撐其高效率與品質。
關鍵活動 (Key Activities)
定義:企業為創造並交付價值、維繫顧客與產生收益所進行的核心行動。
例子:Airbnb 持續維護線上平台,撮合房東與旅客、處理付款與評價系統,這些都是其最關鍵的日常活動。
關鍵夥伴 (Key Partnerships)
定義:企業為優化營運、分散風險或取得資源而建立的協力網絡。
例子:Apple 與晶圓代工龍頭 TSMC 合作,高度依賴其先進製程生產自家晶片,是典型的關鍵供應商夥伴關係。
成本結構 (Cost Structure)
定義:企業在運作商業模式時產生的所有成本。
例子:Ryanair 採單一機型、無附加服務的低成本策略,機隊維護、燃油和機場費用是其主要成本來源。
商業九宮格實際舉例:以 Netflix 為例
1. 價值主張 (Value Proposition)
定義:企業提供的產品/服務組合,用來解決顧客問題或滿足需求,並與競爭者區隔。
Netflix 實例:付費會員可在多種裝置隨時 (on-demand) 觀賞大量影視內容,畫質可達 4K,且可自由選擇「無廣告方案」或「較低月費、含廣告方案」。
2. 顧客族群 (Customer Segments)
定義:企業選擇要服務的明確人群或組織類型。
Netflix 實例:超過 3.01 億付費會員分布於全球,核心族群為擁有網際網路且重視隨選娛樂的家庭與個人使用者。
3. 通路 (Channels)
定義:企業接觸顧客並交付價值主張的途徑,涵蓋宣傳、銷售、交付與售後。
Netflix 實例:官方網站與行動/智慧電視應用程式是主要觸點;一個帳號即可在手機、平板、電腦、遊戲主機與智慧電視間切換觀看。
4. 顧客關係 (Customer Relationships)
定義:企業為取得、維繫並擴張顧客而建立的互動形式。
Netflix 實例:採會員訂閱制,透過個人化推薦演算法與「我的片單」功能提升黏著度;不同國家客服據點支援多語系服務以降低流失。
5. 收入來源 (Revenue Streams)
定義:企業自各顧客族群獲取現金的方式。
Netflix 實例:主要來自多層級訂閱費;2025 年起廣告版訂閱與廣告銷售成長快速,預估全年廣告營收將突破 20 億美元。
6. 關鍵資源 (Key Resources)
定義:企業運作商業模式所需的最重要資產。
Netflix 實例:全球內容版權與自製影集庫(Squid Game 等)、雲端基礎架構(建置於 AWS)、以及自家推薦演算法與品牌影響力。
7. 關鍵活動 (Key Activities)
定義:企業為創造並交付價值、維繫顧客與產生收益所進行的核心行動。
Netflix 實例:每年投入約 180 億美元取得或製作內容,並持續優化串流技術與個人化演算法,以確保播放品質與推薦精準度。
8. 關鍵夥伴 (Key Partnerships)
定義:企業為優化營運、分散風險或取得資源而建立的協力網絡。
Netflix 實例:與影視製作公司洽談授權或共同製作;與 AWS 協作雲端運算;並與 LG、Sony 等智慧電視品牌合作預載應用程式,擴大觸及。
9. 成本結構 (Cost Structure)
定義:企業在運作商業模式時產生的所有成本。
Netflix 實例:主要成本包括內容製作/授權支出(2025 年約 180 億美元)、雲端與網路基礎設施費用,以及行銷與技術開發支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