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avicon02

AI Agent 介紹:AI Agent 運作原理、組成元素、AAO 優化方法

AAO(AI Agent Optimization)是接下來的全新趨勢,接下來我們會說明:AI Agent 是什麼、AI Agent 運作原理、組成元素、AAO 優化方法。

當語言模型開始「自己動手做事」,你的網站、產品、甚至日常工作流程就不再只面向人類,而是同時面對一整座看不見的軟體軍團——AI Agent(智能代理)。

這些 AI Agent 24 小時不停地抓取數據、比較選項、下達指令,決定資訊能否被引用、任務能否被執行、流量與商機最終流向誰。

如果不在今天理解並善用這股自動化力量,明天我們就可能錯失大好機會——而掌握它的人,將重新定義搜尋、行銷與工作的版圖。

這就是 AAO(AI Agent Optimization)的全新趨勢,接下來我們會說明:AI Agent 是什麼、AI Agent 運作原理、組成元素、AAO 優化方法。


內容目錄 隱藏

AI Agent 是什麼?

AI Agent(智能代理)不是單純聊天機器人;它是「會自己讀環境、動腦規劃、調用工具、執行任務」的一種軟體。

你給 AI Agent 目標,它會自己分解步驟、查資料、叫 API、點網頁、寫入資料庫,必要時再請你確認關鍵動作。2025 年的大趨勢,是各大雲端跟模型廠商都在把「Agent 化」變成標配。

AI Agent 以大型語言模型(LLM)為「大腦」,結合工具呼叫、記憶模組與回饋機制,接受高階目標之後自行拆解步驟並連續執行,而不必每一步都由人類手動指示。

AI Agent  的定義指向三件事:自主性、感知/推理、能行動。

AI Agent 會從環境或資料來源取用訊息、做決策,然後用工具或介面完成任務(不只是回你一句話)。IBM、AWS、麥肯錫對「AI agent」的描述都包含「代表使用者/系統自動執行任務、選擇動作、與環境互動」。


AI Agent 與傳統 Chatbot、自動化腳本差異

  • 主動性:Chatbot 屬於「被動問答」;Agent 具備「任務導向」的持續行動能力。
  • 長鏈規劃:Agent 會用 ReAct、Tree-of-Thought 等策略反覆「思考→行動→觀察」。
  • 工具生態:可動態呼叫 API、資料庫、瀏覽器等外部工具,把語言理解轉化為真實操作。
  • 持久記憶:向量資料庫保存上下文,使 Agent 能跨多回合追蹤目標。

AI Agent 可以幫我們做哪些事?

  1. 客服與技術支援:24 小時自動回覆問題、用語音或文字即時處理工單,甚至主動追蹤後續狀態。
  2. 行銷/銷售漏斗:即時評分潛在客戶、寄個人化追蹤信,甚至幫業務預約通話。
  3. 財務與帳務對帳:自動核對交易、開立發票與匯總報表,減少人工錯帳。
  4. 人資流程:從履歷篩選、面試排程到入職文件準備,通通交給代理跑。
  5. 軟體開發:像 Devin 這類「AI 工程師」能寫程式、修 bug、發 Pull Request。
  6. 資料分析與報告:自動匯整多源資料、生成圖表與洞察。
  7. 研究/情報蒐集:在瀏覽器裡連續搜尋、比價、抓重點並匯整來源,常見於 ChatGPT Browse 等工具。
  8. 個人排程與行政:幫你安排會議、寄備忘信、更新 CRM 或其他雲端應用——Lindy、Zapier 等平台已大量實作。

目前市場上知名的 AI Agent

1. 個人與瀏覽器副駕

Perplexity Comet

將搜尋、摘要、購物、排程「打包」進瀏覽器。Perplexity Comet 幫你點擊、填表、提交,號稱一個提示就能完成整段白領工作流程。現正邀請制 beta 中,被官方定位為「AI-工作系統」。

ChatGPT Agent 模式(ChatGPT 智慧體)

ChatGPT Agent 模式(ChatGPT 智慧體)把原本只能聊天的 ChatGPT,升級成能「自己在瀏覽器裡動手做事」的數位助理──先思考,再實際點擊、搜尋、填表、整理檔案,最後把成果交回給你。

Google Project Astra

DeepMind 的多模態原型,可用攝影機或語音即時與環境互動,Google 表示未來會併入 Gemini Live 與搜尋。


2. 企業流程/營運代理

IBM watsonx Orchestrate

2025 年 6 月更新新增「技能市集」與多雲部署選項,方便把採購、客服、HR 流程拆成可重用技能模組並集中治理。

Salesforce Agentforce 3

針對 CRM 場景推出「Command Center」,強調觀測性與權限控管,幫企業掌握每個代理的行為與 ROI。

SuperAGI

主打「Agentic GTM 平台」,用 AI SDR/AE 自動完成潛客篩選、郵件個人化與跟進,被視為銷售自動化領域的明星新創。


3. 開源多代理框架

CrewAI

以「角色扮演+任務協作」為核心,獨立於 LangChain;2025 年月均下載逼近百萬、GitHub 星標破 3 萬,被稱為成長最快的開源代理庫之一。

LangGraph(LangChain 生態)

把代理視為有狀態的圖節點,支援單代理、層級式、循環式等控制流,並可在 Bedrock 等雲端託管。


AI Agent 組成元素

1. 感知層 (Perception)

任何進入代理的訊息——使用者指令、API 回傳、即時感測器、企業資料庫──都要先經由解析與正規化模組變成可餵給模型的 JSON/文本結構。

2025 年常用方案:OpenAI “function calling” 或 LangChain 的 tool 介面,用結構化 schema 驗證輸入。

簡單舉例:就像新進祕書先把各種語言的文件全翻成標準格式(同一種表格),方便老闆閱讀。


2. 語義理解與目標編碼 (Core LLM)

大型語言模型(GPT-4o、Claude 3 Opus 等)負責將人類目標轉為內部語義表示,同時抽取關鍵約束(期限、品質、預算)。

深度代理(Deep Agents)會在模型前後加上「系統提示+逐步規劃提示」,確保長鏈任務不會在中途遺失上下文。

簡單舉例:祕書讀完需求後,在心裡列出「要幾頁、什麼風格、何時交」的代辦清單。


3. 記憶體系 (Memory / Retrieval)

短期快取:存放目前對話與現行子任務狀態。

長期向量記憶:將過往任務結果、文件嵌入到向量資料庫(如 Pinecone、Weaviate),供 RAG 隨取隨用。

新趨勢:跨代理共享記憶(如 Lindy Societies),讓不同角色調閱彼此學到的知識。

簡單舉例:祕書先翻桌面便條紙(短期記憶),再去公司檔案室翻歷年資料夾,還能跟其他祕書借筆記。


4. 推理與規劃 (Reasoning & Planning)

典型策略:ReAct、Tree-of-Thought、或 LangGraph 的計畫-工具-記憶三階段 loop。

深度代理將高階目標拆成 N 個子目標,並為每個子目標選擇最合適的工具與成功判準。

簡單舉例:祕書畫流程圖──「蒐集資料→做大綱→排版→校稿」──並標註完成標準。


5. 行動執行層 (Action / Tool Interfaces)

透過 REST、GraphQL、RPA、或雲端函式呼叫完成具體操作(寫程式碼、下單、更新 CRM…)。

簡單舉例:像打電話訂機票、開 Excel 算預算、登入後台改數字,全都自動完成。


6. 觀測與回饋 (Observation & Feedback)

每次工具呼叫後取得 result → 再送回 LLM。模型評估結果是否滿足成功判準,若否就重新規劃。

微軟 AutoGen 以 message passing 方式把觀測結果在多代理間流轉,形成「思考→行動→觀察→協商」環。

簡單舉例:祕書辦完事回報:「票訂好了」或「網站掛了重試中」,再決定下一步。


7. 學習/調整 (Learning Loop)

代理會將成功與失敗樣本寫入長期記憶,下一輪推理前先檢索相似案例。

企業版框架加入Human-in-the-Loop 審核與 RLHF 微調,把人類反饋蒸餾回模型或規則庫。

簡單舉例:祕書事後寫「心得小結」:什麼流程順、哪裡出錯,下次直接套用改進版 SOP。


這 7 步就像一位超能祕書的工作日誌:先聽清楚、懂需求、查資料、擬計畫、動手做、檢查結果,最後還會自我複盤。

Agent Process


AI Agent 運作流程

1. 啟動/身份載入:代理讀取角色設定與權限範圍(API key、ACL)。

2. 目標接收與語義解析:LLM 把自然語言任務轉成結構化「Intent + Constraints + Context」。

3. 長短期記憶檢索:先查向量庫有無可重用知識,再決定是否外部搜尋。

4. 生成行動計畫:拆解子目標的順序、依賴關係與成功指標。為每步挑選工具,標註輸入格式。

5. 執行第一個行動:調用工具並取得 observation。

6. 評估與迭代:若 observation 未達指標,則修改提示或換工具重試;若達成,將結果寫入記憶並移至下一子目標。

7. 完成或人工介入:所有子目標完成→輸出最終結果;若無法收斂→觸發人類審核。

提醒:這一整個 loop 在深度代理中可能重複數十次,直到所有 stop condition 滿足。


Observation 介紹

「Observation」是指 AI Agent 在呼叫外部工具(Action)後收到的「真實結果回饋」。Observation 是 Thought-Action-Observation (TAO)或 ReAct 迴圈中第三個不可或缺的元素,扮演「感知世界、修正計畫」的關鍵角色。

Observation 就是 Agent 的「眼睛」,把行動結果看清楚後,再決定下一步要怎麼做。

快速對照:TAO/ReAct 三步

  • Thought:LLM 內部推理,決定下一步。
  • Action:呼叫真正的外部工具。
  • Observation:接收工具「真實輸出」,餵回 Thought,形成自我修正迴圈。

白話文舉例,幫助你理解 AI Agent 運作流程

想像你請來一位「超能實習生」,負責幫你處理事情。整個過程可以拆成 7 個動作,每一步都很直覺:

1. 先聽清楚──收集訊息(感知 Perception)

他會把你說的話、網站資料、公司 API 回傳……通通整理成統一格式,方便後續處理。開發者常用 OpenAI 的「function calling」或 LangChain tool 介面來做這件事,保證每條資訊都對得上欄位。

2. 弄懂想要什麼──理解任務(語義理解 Core LLM)

接著,他用最聰明的大腦(例如 GPT-5 或 Claude 3)把指令翻成「目標+條件」:何時要完成?品質標準?預算限制?這一步就是把人話變「程式腦」能懂的語意結構。

3. 翻翻自己的筆記──找資料(記憶 Memory/Retrieval)

他先查「短期便條紙」看看剛剛的對話,再到「大資料夾」—向量資料庫(如 Pinecone)找舊專案成果。如果同辦公室的其他實習生有做過類似任務,也能直接借他們的筆記(跨代理共享記憶)。

4. 擬定執行計畫──思考與拆解(推理 & 規劃 Reason & Planning)

實習生把大目標拆成一連串小步驟,決定先做什麼、再做什麼,並為每一步挑好工具(例如查報價、更新 CRM)。這常用 ReAct 或 LangGraph 的「思考→工具→記憶」迴圈來完成。

5. 真正動手──執行動作(Action)

計畫確定後,他就去調用 REST API、Python 腳本,甚至自動點擊網站,把事情辦完。OpenAI、Salesforce、IBM 等都提供把 API 包成「技能」的做法,讓實習生好出手。

6. 檢查成果──觀察與回饋(Observation & Feedback)

每做完一步,他立刻把「成功或錯誤訊息」帶回來:例如「訂單已下」或「404 找不到頁面」。如果不達標,就重新規劃;在多代理系統裡,這些回饋會透過 AutoGen 的訊息通道彼此分享。

7. 做完再變強──學習與調整(Learning Loop)

最後,他把成功/失敗經驗寫進長期記憶,下次先引用,不重蹈覆轍。企業通常會插入 Human-in-the-Loop 和 RLHF(人類回饋強化學習),確保關鍵步驟有人審核,讓模型越用越聰明。


AI Agent 對於 SEO 的影響:搜尋行為被「外包」給軟體

個人端

  • Perplexity、HARPA AI 等瀏覽器 Agent 直接替用戶提問、掃描網頁、萃取重點並完成下一步(寄信、下單)
  • → 點擊深度驟減:Agent 只載入最相關段落,甚至改用 API。

企業端

  • 內部客服或採購代理可自動比較供應商報價、寫 PO、追蹤物流
  • → B2B 內容策略:確保資料有 CSV/API 端點,方便 Agent 抓取。

平台端

  • Perplexity Comet 與 ChatGPT Browse 將瀏覽器直接整合入 Agent;CEO 指出「未來 AI 不是查資料,而是連續操作」。

關鍵影響

  • 解析友善度:HTML 結構乾淨、無阻擋爬蟲的動態腳本,才能被 Agent 正常解析。
  • 授權來源:若網站提供官方 API / OpenGraph + JSON-LD 敘述,Agent 更傾向使用。
  • 安全風險:白皮書指出瀏覽器 Agent 易被 prompt injection 挾持——網站若注入惡意 meta 亦可能影響 Agent 行為。

AAO 優化方向

AAO(AI Agent Optimization)該怎麼做?接下來讓我們來仔細討論。

前提已改變

我們要服務的「客戶」不再只是人,而是一大票會自己讀網頁、拉 API、複製段落再去執行動作的 AI Agents(HARPA、Perplexity Comet、企業內部工作流等)。

要讓這些軟體助理「看得到、讀得懂、願意用」,傳統 SEO ⟶ Agent Experience Optimization(AEO) 的做法必須到位。

資訊從給人看,變成給機器人看。


1 . 讓 Agent 容易「找到」——可擷取、可爬、可引用

乾淨的 HTML 與靜態路徑

  • 避免把關鍵內容包在 JavaScript 動態渲染或 Shadow DOM 裡,否則瀏覽器 Agent 可能直接抓不到。

結構化資料優先

  • FAQPage、HowTo、Product、Dataset 等 Schema.org 標記仍然關鍵。
  • 為重點數據同步提供 JSON-LD 源檔 / RSS / CSV / GraphQL endpoint——Agent 抓 API 省時省錢,比解析 DOM 容易得多。

開放 robots,但加速回應

  • 如果你擋掉新興的 Agent user-agent(ex: harpa-ai),它就只能把你的頁面略過。

2 . 讓 Agent 「願意引用」——信任、權威、精準

段落式事實陳列:Agents 傾向複製最短能解題的文字。把關鍵數據拆成 1-3 句摘要、清單或對照句型,降低冗詞。

E-E-A-T 強化:強制露出作者簡介、原始數據來源、更新日期;被訓練的 LLM 會把這些視為可信度訊號。

一致引用標籤:內外文統一品牌綽號、產品型號,避免向量檢索把你和競品混在一起。


3 . 讓 Agent 「能行動」——資料及服務打包給工具層

公開(或授權式)API:如果你的業務需要用戶採取下一步(下單、預約、計算),直接給出 REST/GraphQL 端點;瀏覽器 Agent 就能跳過 UI 直接調用。

微格式與 Deep-Link:intent:、whatsapp://send?text=… 這類深層鏈結可讓行動式 Agent 一鍵完成轉換。

速率限制與金鑰管理:給 Agent 流量單獨的 API Key,可追蹤與節流,避免被刷爆。


4 . 保護自己——安全、合規與 AI-Policy

Prompt-Injection 防禦:在自家元數據注入「拒絕危險指令」或錯誤資訊,可能反被利用。跟進 OWASP Gen AI Top 10 的建議,檢查可被外部寫入的欄位。

meta name=”ai-policy” 草案:IAB Tech Lab 2025 正推動標籤告訴 Agent 你允許的抓取與產出範圍,可先在 staging 站試跑。

資料授權條款:用 Creative Commons / 商業 API 條款明確標註,避免被未授權的企業代理大批量複製。


SEO 與 AAO 的關聯之處:SEO DNA 的延續

就算在 AI Agent時代,幾個 SEO 基礎仍舊重要:

  • 可爬與可索引──乾淨 HTML、穩定網址、可被 robots 讀到仍是前提;否則搜尋引擎和 Agent 都進不來。
  • 內容品質與權威──E-E-A-T(經驗、專業度、權威、可信度)仍是引擎與 LLM 判斷可信度的核心。
  • 技術健康與速度──Core Web Vitals、行動裝置體驗、HTTPS 等技術指標,無論是人還是 Agent,載入慢都會跳出。

SEO 的新未來:AXO(AI eXperience Optimization)

隨著 AI 搜尋的發展,我們希望出現在各個 AI 搜尋引擎、各個垂直的搜尋引擎。

在 AXO(AI eXperience Optimization)中,我根據不同的層次,分類了 AAO、BEO、GEO、AEO、SEO,定義了不同的工作任務。

SEO 找得到 → AEO 說得到 → GEO 連得到 → BEO 買得到 → AAO AI 替你做到。

延伸閱讀:《AXO(AI 全搜尋體驗)介紹:一次理解搜尋的未來與布局

Axo 250722

Frank Chiu
Frank Chiu

SEO 顧問、行銷顧問。協助本地企業與跨國企業導入 SEO 跟行銷方案,包括:雀巢、凱基銀行、大人學、居家先生、IKEA、Vocus 等。

訂閱電子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