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登入
- 註冊
Persona 人物誌介紹:Persona 用途、定義、撰寫流程、誤區
本文說明 Persona(人物誌)是什麼、為何該做 Persona、Persona 為何有效,以及進行 Persona 的步驟。

在產品與使用者之間,Persona(人物誌)就像一盞聚光燈——Persona 把龐雜的市場數據凝聚成一個有名字、有故事的角色,提醒團隊:我們正在為「真實的人」而非抽象指標做設計。
「如果我看見的是一大群人,我就無法採取行動;但若我只看見那唯一的一個,我便會行動。」
“If I look at the mass, I will never act. If I look at the one, I will.”
本文說明 Persona(人物誌)是什麼、為何該做 Persona、Persona 為何有效,以及進行 Persona 的步驟。
Persona(人物誌)是什麼?
Persona(使用者角色模型、人物誌)源起:互動設計大師 Alan Cooper 在 1998 年出版《The Inmates Are Running the Asylum》首度提出 Persona 概念,強調以具名且可共感的「虛構角色」來代表真實使用者群,協助產品團隊做決策。
Persona 常見欄位包含:人口統計(年齡、職業)、背景故事、目標/動機、痛點、常用情境與媒介偏好。依專案深度,可以再加一天行程、購買歷程或品牌態度。
為何該做 Persona?
- 凝聚跨部門共識——討論功能或文案時,可直接檢視「這對 Emma(Persona 名字)有幫助嗎?」
- 加速優先排序——多個 Persona 依商業目標排序,可決定開發與投放先後。
- 提升同理心——把冷冰冰的數據轉成有臉孔、有故事的人物,團隊較不易迷失方向。
Persona 範例
範例:Lily Chen —— 想把英語說得更溜的軟體新鮮人
背景速寫:
- 28 歲,台北,剛進入外商當軟體工程師。
- 工作需要與海外團隊開會,但自認口說卡卡。
核心目標:在三個月內把英語會議聽說流暢度拉到能即時回應。
主要痛點:
- 時差會議多,難固定上課時段。
- 市面課程重文法、少「情境式口說」。
- 已裝過多款 App,但缺乏持續動力。
決策動機:希望「碎片化學習」:通勤、午休都能練習;並即時收到發音回饋。
常用媒介/通路:YouTube 技術頻道、Reddit r/learnenglish、App Store 推薦。
使用場景:若你是語言學習 App 團隊,可以用「Lily 5 分鐘通勤練習」來檢視功能優先順序;例如「即時口說評分」就排前面,而不是先做高階文法題庫。
Persona 為何有效?相關心理學原理
「這對 Emma(Persona 名字)有幫助嗎? 」vs「這對我們的客群 A 有幫助嗎?」,為何一句話裡只換「Emma」或「客群 A」,團隊反應就不同?原因如下:
1. 可辨識受害者效應與「心理麻痺」
- Identifiable Victim Effect:當對象具名、有臉孔時,同理心與捐助或行動意願都顯著提高;一旦變成統計數字,情緒反應急遽下降。
- Psychophysical / Psychic Numbing:人腦對大量受苦者的敏感度會隨人數增加而遞減,「一死是悲劇,百萬死是統計」即此現象。
- 啟示:Emma 能喚起具體共感;「客群 A」容易被歸為冰冷的大數據。
2. Construal Level Theory(CLT)
- 心理距離越近,心智表徵越「具體」;距離越遠則越「抽象」。
- 最新行銷系統性回顧顯示:低抽象訊息(如具名 Persona)較能促發短期、情境性的行動;高抽象訊息(如市場區隔)則適合長期品牌與策略討論。
3. Narrative Transportation Theory
- 當故事讓人「沉浸」時,會出現高度情緒投入、降低抗拒,進而改變態度與行為。帶有明確場景與角色的敘事,比統計式描述更能激活想像與移情。
4. Dual Coding Theory
- 大腦同時以「語詞通道」與「影像通道」處理資訊;若能產生心像(imagery)就提高記憶與理解。
- 具名 Persona 往往伴隨頭像、劇照或口頭禪,能同步刺激兩通道,而「客群 A」多停留在語詞層面。
5. Self-Reference Effect
- 當資訊與「我」產生關聯時,深度處理與記憶保留皆顯著增加。
6. Elaboration Likelihood Model(ELM)
- Central Route:當訊息切身相關→受眾願投入心智資源;Peripheral Route:關聯度低→僅靠表層線索。
- 具體到人名與情境的 Persona 提升「個人關聯度」,把討論推向 Central Route;抽象客群多落在 Peripheral Route,說服力易受干擾。
7. 人格化與 Anthropomorphism
- 給產品或訊息「人性特徵」能增加親近感與信任。
- 無論是 AI 代理人、虛擬網紅或品牌角色,只要被賦予人性特質,就能透過 Narrative Transportation Theory (敘事傳輸 / 敘事移轉),提升參與度與購買意願
「統計數字,是把淚痕抹去後的人。」
“Statistics are people with the tears wiped away.”——Irving Selikoff
新手如何做好 Persona?
0. 先釐清「為什麼要做」
- 明確寫下本次 Persona 要回答的問題(例:改善 App 新手留存?為新市場寫投放文案?)。
- 受訪對象、研究方法、交付期限都跟著目的走,避免做完才發現沒人用。
1. 蒐集真實用戶資料
- 質化:訪談、野外觀察、日誌研究,收集「他們怎麼做、為何這樣做」。
- 量化:問卷、行為數據、GA4 或 CRM 報表,驗證質化洞察是否普遍。
- 多法交叉(triangulation):質量並進可降低偏差。
2. 整理與分群
- 把訪談逐字稿或觀察筆記寫在便利貼,進行 Affinity Diagram 群集,找出重複動機/痛點的「群像」。
- 群太多就合併,少於 5 個能避免資源被稀釋。
3. 打造 Persona 雛形
- 基本檔案:名字、照片(或 AI 頭像)、一句引言。
- 核心欄位:目標、痛點、決策驅動因素、典型情境。
- 必要才放的人口統計:年齡、職稱、地區……只為提供脈絡,而非貼標籤。
- 避免無關細節:若「最愛的葡萄酒」不影響產品決策,就刪掉。
4. 故事情境化
- 為 Persona 寫一小段「一天流程」或「任務劇本」,讓團隊在腦中看到她的世界,提高敘事沉浸度。
5. 驗證與修正
- 把草稿拿去與更多用戶對談、跑問卷,或用 Funnel/Data Studio 檢驗是否反映真實行為。
- 發現落差就更新,不要戀戰最初版本。
6. 社群化與落地
- 在團隊 Wiki、Jira、Figma cover 甚至辦公室牆上放上 Persona,開會隨時引用「這對 Emma 有幫助嗎?」。
- 讓開發、行銷、營運都用同一個角色語言,減少跨部門拉扯。
7. 嵌入產品與商業流程
- 需求池或 Roadmap 標註對應 Persona,方便優先排序與 KPI 追蹤。
- A/B test 時回看「哪個版本對哪個 Persona 指標提升最多」,讓角色不只是海報而是績效指標。
8. 持續迭代(Dynamic Personas)
- 設定季度回顧:拉最新數據、客服紀錄、社群回饋,檢查 Persona 是否過時。
- 善用 AI 生成工具(如 Delve AI)快速比對大樣本行為,再由研究者質化補完,既省時又保持真實度。
Harper Lee – To Kill a Mockingbird
「除非你站在他人的視角──走進他的皮膚,在其中走動──否則永遠無法真正理解一個人。」
“You never really understand a person until you consider things from his point of view… until you climb into his skin and walk around in it.”
常見 Persona 誤區
1. 以臆測代替研究
誤區:團隊從自身經驗或腦力激盪「想像」用戶,而非先做田野與數據分析。
解釋:缺少實證基礎的 Persona 容易流於幻想,無法預測真實行為,最後設計決策失準。IxDF 的 2025 實務指南強調「Persona 必須源自質化訪談與量化樣本,而不是想像中的角色」。
正確做法:在產出任何角色前,先跑結構化訪談、問卷與日誌研究;將洞察以 affinity diagram 歸類,再寫成 Persona。
2. 把 Persona 當「人口統計貼紙」
誤區:只羅列年齡、職稱、收入,忽略動機、痛點、情境。
解釋:人口統計只能提供背景脈絡,不能說明「為何」與「如何」使用產品,導致設計決策流於刻板印象。IxDF 明確指出,真正有效的 Persona 應聚焦行為、目標與需求,而非停留在標籤層次。
正確做法:把關鍵段落留給「目標」「痛點」「決策驅動因素」,人口統計只放必要資訊作情境輔助。
3. 角色太多或過細
誤區:一次產生十幾個 Persona,試圖「包山包海」。
解釋:過量角色會稀釋焦點,使開發與行銷無法優先排序。大多數產品維持 2–3 個主要 Persona 已足夠用戶訪談。
正確做法:先用需求或行為維度做聚類,只挑出對產品策略最關鍵的 1–2 個「核心 Persona」,其餘列為次要或合併。
4. Persona 年久失修
誤區:角色海報貼上牆後就再也沒動過。
解釋:市場與科技快速變動,靜態 Persona 很快過期。
正確做法:將 CRM、分析平台、社群聆聽串入儀表板;每季檢視關鍵行為指標並微調 Persona,或導入「Dynamic Persona」工具以自動同步。
5. 缺乏情境與故事
誤區:Persona 只有清單式資訊,沒有具體生活場景。
解釋:沒有故事就難以引發敘事沉浸(narrative transportation),團隊很難同理角色。
正確做法:為每個 Persona 撰寫「一天流程」或「典型任務劇本」,並配合頭像、語錄,讓決策者能立刻在腦中「看見」使用者。
6. 與商業目標脫節
誤區:Persona 做得精美,但無法回答「這功能帶來多少營收或留存」。
解釋:許多失敗案例都是因為 Persona 沒被拉進 KPI 與 OKR,變成裝飾品。
正確做法:在 Roadmap 及 A/B 測試計畫中標記每項功能對應的 Persona,並用轉換率、LTV 等指標驗證價值。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