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本文整理自 2021.8.3 電子報內容
嗨嗨,你今天好嗎?歡迎回到我的思考周記。
奧運真的好好看,有這樣的集體記憶實在是很棒的一件事情。
那麼今天我想跟你聊聊啟發我很多的概念:「安慰劑效應」。
我知道你一定都聽過安慰劑效應,不過今天我想從另一個角度來聊聊這個主題。
那我們開始。
文章目錄
安慰劑效應是什麼?
不免俗的,我們先來了解一下安慰劑效益的定義。
根據維基百科的資料,安慰劑效應是指病人雖然獲得無效的治療,但卻「預料」或「相信」治療有效,而讓病患症狀得到舒緩的現象。
安慰劑效應沒有用嗎?
而在日常生活中,大家常用安慰劑效應多半是這樣用的:哎呀,這個沒有用啦,只是安慰劑而已。
在這個語句中,隱含著一個假設,即是:安慰劑是「沒有用的」。
但這就大錯特錯了!
實際上,安慰劑效應是「有用的」,否則稱不上安慰劑效應。
換個角度來看,安慰劑效應是展現出了我們大腦的想像力是多麼強大,足以確實的改變身心的狀態。
好比說這個案例:「Kahn 公布了一項有關抗抑鬱藥的整合分析,發現服用安慰劑的群組中出現自殺或企圖自殺的情況下降了 30%,而服用抗抑鬱劑的群組則下降 40%。」
就算患者服下的不是真正有效的抗憂鬱藥物,只要他相信這是抗憂鬱藥物、且認為這個藥物能幫助自己,那麼這個信念本身就是有效的。
行銷跟商業,就是充滿了安慰劑
很久之前有個實驗,讓受試者盲喝可口可樂跟百事可樂,請它們分享哪個比較好喝。
結果,測試者認為百事更好喝一點。
但當人們知道哪個品牌,然後重新喝一次後,反而覺得可口可樂比較好喝。
你或許會覺得,居然有這種事?這是品牌迷思吧?這些人真是相當不客觀。
沒錯,這群人主觀的要死,但我們所有的人,都是主觀的活在這個世界。
別人覺得哪個好喝不重要、科學顯示哪個好喝不重要,當下我綜合所有的主客觀感受,我覺得哪個好喝就是最好喝的飲料,我說了算。
主觀的認知,大於客觀的事實,這是大腦運作的常見狀態。
擁抱安慰劑效應,但也要知道它的侷限性
安慰劑效應帶給我們最大的啟發,就是讓我們知道感受是可被創造的,只要我們相信某件事情,身心也會有某種程度的同步。
因此,迷信、幸運小物、星座,這些不夠科學的東西,只要能讓你過得更好、在某件事情上表現得更好,那就是「有用的」。
It works on me. 這對我有效。
但相對的,對於某些物理法則,安慰劑效應顯然沒有用,不然大家也不用打疫苗了,畢竟我們無法靠腦補來戰勝病毒。
我認為安慰劑效應對於轉換體驗、想法非常有效,但除此之外,就未必那麼有效了。
好比說,當我知道我公司配的看起來很差的耳機,原來市價要三千多塊,我現在用起來都特別珍惜。
你可以說我很膚淺,我自己也知道,但我現在用起這個耳機,就是覺得特別好,真是個很棒的客服耳機。
這個信念影響了我,讓我相信他是款好耳機,讓我傾向尋找它是好耳機的線索。
它是不是客觀上那麼好的耳機,我不知道;但主觀上我現在已經覺得它是很不錯的耳機了,而這也進一步提升我的體驗。
許多產品追求紅點設計獎、評測排行、名人背書,也是要創造這樣的效果。
只要你決定信仰某種感受,你的身體也會跟往這種感受傾斜。
那麼,你現在決定要相信哪一種敘事呢?
也祝福你能找到讓你更快樂、更自由的那種信念。
無論是否合理,只要你相信,那就是真的。
2021.8.3
法蘭克
小閒聊:
1/ 許多的行銷活動,我認為都是在創造一種想像的價值與感受,而這跟真實未必有關
2/ 當然,醫學上很多有效的藥物,不會因為我們的信念而生效或失效;很多事情也是一樣,所以我們不能濫用安慰劑效應。